学位专题

目录>
<

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国生猪生产效率研究

罗利平
四川农业大学
引用
生猪产业作为畜牧业的主体,给人们日常经济生活带来基础性、普遍性的影响。得益于国家有关支持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我国生猪生产在出栏和存栏绝对量上得到了稳定而持续的增长。但是各种养殖模式下的生猪生产成本收益率都比较低,我国虽为生猪生产大国,但与生猪生产强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从资源条件来看,饲料价格、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生猪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在严峻的形势下,应该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通过最优组合让各项投入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缓解我国生猪生产中的粮食、人工、饲料等压力,已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为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各区域不同生猪生产规模的效率水平,本研究把生猪养殖模式作为切入点,以经济效率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等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查阅、比较分析、DEA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从我国生猪生产的基本情况、全国六大区域不同规模的生猪生产成本水平、成本结构、收益状况的比较分析、2008-2013年我国21个省份四种生猪生产模式的综合效率和全要素效率的测算和分解、生猪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得到的结论有:  (1)生猪生产中存在投入要素的相互替代作用。散养人工投入高、饲料投入低,而规模养殖的饲料和仔猪投入高、人工投入低;地区间因资源禀赋差异形成不同的投入组合,例如作为粮食主产的东北地区,散养下饲料投入比重全国最高,人工投入最低,体现了饲料对人工投入的替代。总成本水平主要取决于不同养殖主体对投入要素的整合能力,散户对资源整合能力有限,总成本最高,亏损较为常见。  (2)我国生猪生产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区域间效率差异较小。生猪生产综合效率值小规模最高,散养最低;纯技术效率值大规模最高,散养与规模养殖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与纯技术效率相比,规模有效单元相对较少,综合技术效率的无效性主要由规模无效性引起,但散养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模效率劣势。  (3)四种规模下生猪养殖生产力均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全要素生产率小规模增长最快。小规模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只有中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提升。  (4)从全国总体来看,精饲料投入和生猪主产区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生猪技术效率改善,与大规模相比,散养技术效率明显偏低。散养和大规模养殖生猪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及影响力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精饲料比重对散养影响显著而对大规模影响不显著,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对散养和大规模养殖分别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不能对散养产生影响的乡镇畜牧技术人员数和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大规模养殖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

生猪产业;生产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受险因变量模型

四川农业大学

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王芳

2015

中文

F326.34

64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