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J0103864

右旋磷霉素微生物手性转化可行性研究

王若超
东北大学
引用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物左旋磷霉素(简称磷霉素,(+)FOM)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虽然发现时间不长,但应用范围却日益广泛。目前,磷霉素的工业生产主要是应用化学合成方法,但该方法存在原材料浪费、环境污染和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开发新的合成途径势在必行。利用微生物进行手性生物转化具有立体选择性高、副产物少、反应条件温和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因而探索通过生物转化方法将右旋磷霉素((+)FOM)转化为左旋磷霉素的可行性,是很有必要的。  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较长的磷霉素生产历史,其长期堆放废弃右旋磷霉素的库房附近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符合我们要求的转化菌株,即具有右旋磷霉素转化能力的菌株。  基于此设想,本论文探索采用“底物利用与产物耐受复合筛选模型”,在土壤细菌悬液中分别筛选、富集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的混合菌体以及抗左旋磷霉素的混合菌体,两类细菌混合后再经两种转化培养基培养以实现右旋磷霉素至左旋磷霉素的手性生物转化。通过左旋磷霉素敏感菌生物检测,土样B和E的两种转化培养基的发酵液均能产生抑菌圈,再通过薄层层析(TLC)法对这两种土样的发酵液与左旋磷霉素标准品做层析比对,得到了相同的比移值,可以初步认定发酵液中有左旋磷霉素产生,从而证明了右旋磷霉素至左旋磷霉素生物催化途径的真实存在。  在本研究中,土样B的混合菌体经转化培养基Ⅰ培养后得到的发酵液能够产生最大的抑菌圈,抑菌圈直径为2.23cm,根据左旋磷霉素标准品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与左旋磷霉素浓度的对数值之比,计算该发酵液中的左旋磷霉素含量为38.9μg/mL,转化率为0.39%。  本研究对土样B和E发酵液中的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菌落的不同特征,将得到的百余个单菌落大致分为五类,选取其中的8株进行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

左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薄层层析法;16SrRNA序列;可行性研究

东北大学

硕士

生物化工

仲崇斌;徐慧

2010

中文

TQ465

76

2014-0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