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J005546

隐性采访引发新闻侵权的研究

魏莉
兰州大学
引用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采访方式,在中西方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尤其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隐性采访凭借其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在众多新闻采访方式中一枝独秀,赢得受众和媒体的偏爱。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微型化采访器材进入采访领域,隐性采访因涉及对公民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的侵犯,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记者开始走上“被告席”,因隐性采访引发的侵权诉讼在中国正呈逐年上升势头。虽然备受“诟病”,然而隐性采访在中国现代新闻媒体中仍被广泛使用。正因如此,关注隐性采访,研究隐性采访,合法、合理的运用隐性采访,预防和减少隐性采访引发的新闻侵权,无疑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当前,对隐性采访引发新闻侵权的研究已成为新闻界和法学界的一个热点和焦点课题。但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也存在着感性色彩过浓、流于肤浅,甚至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所曲解等问题。本文主要着眼于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的诉讼,紧密结合具体、较有影响的隐性采访的中外经典案例,深入分析隐性采访引发新闻侵权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论文共分为四大章。第一章,归纳了隐性采访的概念、形式以及在现代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代媒体广泛使用隐性采访的背景和原因;从法律和受众心理两个角度分析了隐性采访的存在依据,指出了隐性采访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必要性,为以后各章节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从新闻法学的角度分析和归纳了隐性采访侵权的种类、表现及构成要件,以隐性采访对隐私权的侵权为重点,论述了现行法律法规对隐性采访规范的“缺位”。第三章,从法律层面上提出了防范隐性采访侵权的应对策略。其中第一部分先提出怎样有效规避隐性采访存在的法律陷阱,即怎样合法使用隐性采访;第二部分从抗辩角度出发,论述隐性采访涉诉时,媒体和记者怎样有效使用抗辩免责或减轻责任。第四章从新闻操作层面上提出了防范隐性采访侵权的应对策略,包括媒体、记者在新闻活动中的应对之策,及严格的程序和新闻职业自律规范等内容。文章最后得出结论,隐性采访并不必然导致侵权,只要加强对隐性采访各个环节和层面的管理和监督,隐性采访完全可以避免侵权。

隐性采访;新闻侵权;新闻采访;公民隐私权;肖像权;人格权;新闻采访管理

兰州大学

硕士

传播学

李文

2005

中文

G212.1;D923.1

46

2006-07-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