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766239

无线信道上的目标安全识别协议分析与设计

吕鹏
电子科技大学
引用
无线目标安全识别协议广泛应用于现代战争中的目标识别系统。由于存在数据传输差错,异步窜扰和混扰,早期的安全识别协议可靠性,安全性均受到影响。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基于二次雷达的 S模式的无线目标安全识别系统。研究目的是提出适用于无线信道的目标安全识别协议。主要内容包括:  介绍二次雷达原理及工作模式,包括模式1,2,3/A,C,4,S。详细描述了基于模式4的无线目标安全识别原理以及两种现有的无线目标安全识别协议。其中协议1是基于模式4和对称分组密码体制的识别协议,协议2是基于模式4/S和对称分组密码体制的识别协议。  本文安全识别协议的设计思路是采用两轮询问-应答机制,分别是S模式全呼询问-应答以获取24位目标地址码,以及S模式加密询问-加密应答以获取目标特征信息。根据目标特征信息作用和重要程度,决定特征信息是否加密,避免由于所有数据都加密后数据传输差错造成错误扩散。本文以上述原理为基础,提出了协议3。  构建了无线目标安全识别系统的基本模型,尤其是无线识别信道模型。无线识别信道模型由数据比特差错,窜扰和混扰组成。数据比特差错由二元对称信道的转移概率控制,如果加密数据出现比特差错,则数据无效;混扰由目标数目来控制,如果出现混扰,则应答数据无效。  协议3能够获取包括密钥在内目标的多个特征属性信息,然后通过基于协作先验知识的多属性目标身份识别算法对目标身份进行判决。  本文搭建了统计无线目标安全识别协议的正确识别概率的仿真模型,适用于无线识别信道的目标安全识别协议的性能如下:  (1)一对一识别时,当三种协议正确识别概率均为98.3%时,协议1对应的转移概率约为45?10?,协议2对应的转移概率约为42?10?,协议3对应的转移概率约为35?10?。协议3的容错能力比协议1和协议2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2)协议3在相同转移概率下,不同识别环境下的转移概率之间的差距约为0.5%,远小于协议1与协议2。  综合上述两个结论,基于协作先验知识的多属性识别协议能够较好的适应一定转移概率条件下,包括混扰等干扰的无线识别信道。

目标识别;加密体制;无线信道;安全识别协议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

密码学

周亮

2012

中文

TN915.08

78

2016-06-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