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758509

森林破碎化和演替对鼠类多样性和油茶种子命运的影响

杨锡福
吉首大学
引用
森林破碎化是指由于人为干扰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森林不断被分隔破碎的过程。森林破碎化被认为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子,其改变了斑块大小、产生边缘效应和隔离等,进而引起森林内部环境的变化并导致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森林演替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定面积森林中的动物或植物或物种间的关联发生更替的过程。演替过程直接和间接影响了动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分布,因此也会导致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丧失。因此,研究森林破碎化和演替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对森林更新动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四川省都江堰般若寺林场,于2012年和2013年选择5种森林演替类型(0-5年、6-10年、11-20年、21-30年和100年生原生次生林为对照斑块,共计21个样地)对鼠类多样性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森林演替过程对野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于2013年秋季,根据斑块大小(小斑块:0.5-1.5 ha和大斑块:9-30 ha)和演替阶段(早期10-20年和中期20-40年)选择11个样地(每一类型样地均设2个重复,余下的3个样地即般若寺原生次生林演替阶段为100年,作为对照组),在所选取的样地中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类群落物种组成,然后在各样地释放标记的油茶种子并追踪油茶种子的命运状况,旨在探讨森林破碎化(斑块大小)和演替对植物种子扩散贮藏以及对动物取食传播有效性有何影响,为森林的自然更新和人工直播造林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主要鼠类物种有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社鼠(N. confucianus)、高山姬鼠(A. chevrieri)、大耳姬鼠(A. latronum)和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不同森林演替类型之间的鼠类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特征差异不显著,但原生次生林中的鼠类个体数略高于其它近期演替类型。不同斑块大小和演替阶段生境中鼠类种类和相对密度存在差异。其中对照斑块鼠类物种数最多,大斑块演替早中期和小斑块演替早期次之,小斑块演替中期最少;而鼠类的相对密度在演替早期最大,其次为小斑块演替中期,大斑块演替中晚期的最少。  (2)鼠类对油茶种子的捕食和扩散速率受斑块大小和演替的显著影响。其中大斑块的扩散速率大于小斑块的扩散速率,小斑块的扩散速率大于对照斑块的;不同演替之间,演替为10-20年的扩散速率大于演替20-40年的扩散速率,演替为20-40年的扩散速率大于对照组的。油茶种子的命运也受斑块大小和演替阶段的影响。大斑块的取食率高于小斑块和对照斑块,而演替早期取食率最高;小斑块和演替早期较其他两类斑块和演替阶段,鼠类将更多的种子贮藏起来。鼠类密度较大的小斑块和演替早期生境的再次扩散率高,且多数贮藏点的大小为一粒种子。  (3)不同斑块和演替阶段对森林生境中鼠类扩散种子的距离产生不同的影响,大斑块和演替早期中的鼠类倾向于将种子搬运到更远的地方或取食或埋藏。种子萌发不仅需要逃脱鼠类的捕食和真菌的感染,而且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对照样地中萌发的种子所占比例最高,但总的来说萌发的数量均较少,这可能是造成油茶种群自然更新较差的主要原因。

森林破碎化;鼠类多样性;油茶;种子命运;森林演替

吉首大学

硕士

生态学

陶双伦;肖治术

2015

中文

S718.5

54

2016-05-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