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731692

半工半耕——城市化背景下农民阶层及分化研究

夏柱智
华中科技大学
引用
这是一项从阶层分化角度关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以荆门农村的经验材料为基础,在把握村治模式的基础重点对农民阶层及分化进行了调研。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大规模流动和乡村社会结构变迁有序进行,对这一问题加以描述和解释富有意义。回答这一问题,经验的社会学就需要对传统农民与现代世界互动的基本结构和微观实践机制加以揭示。通过揭示中国式城乡二元背景下农民与现代市场经济互动的基本模式,文章分析了中国语境下农民城市化流动的基本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适应性变迁之基本逻辑。  学界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这一学术命题有一个主要操作路径,即市场化框架,假定市场冲击下农民进入市场体系,讨论市场结构中农民既向上流动又受到制度性限制、分化滞缓的边缘状态。这一矛盾是研究者忽视存在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把乡村与城市相对隔开,从而保全了自主的小农经济这一基本结构前提造成的,它不能解释大多数农民处于现代世界边缘、却保持稳定这一中国社会秩序的悖论。本研究试图避免这些缺陷,从体制性二元结构背景下自主的小农经济出发,把农民看作是城乡二元结构内的能动者,农民并不是凝固的身份阶层,这样就能够把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操作为农民阶层有序流动分化,不断进入城市而同时小农经济内生发展的一个有序现代化过程。  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普遍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半工半耕是中国宏观经济社会结构与农户家庭劳动分工相结合的可再生产的结构。半工半耕不断制度性的再生产塑造了农民处于城乡社会中间层的性质,农民既能体面进城、上升为体面的市民中间阶层,又可自由返乡,避免堕入边缘阶层。同时另一个维度的基于小农经济内生发展的阶层分化开始出现:由于村庄内部土地自发流转,乡村内生的新中农阶层适应了农民渐进式的城市化流动。乡村社会变迁一主一次,为农民不断有序流动分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反之比较性的讨论指出,若取消保护性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加限制的农村市场化有可能毁坏农民流动和社会变迁的秩序,农民和农村向着英国式的农村富裕上层排斥中下层农民的方向发展,那就是中国现代化之殇。  半工半耕结构是描述和解释中国乡村变迁性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它准确地回应20世纪发生的革命和改革对当代社会结构的影响,它把农民放在经济社会的能动主体位置而不是完全放在现代化的边缘位置。半工半耕结构的生成表明中国延续了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农民借由“翻身”获得的阶级主体性,传统农民经由有序流动分化转化为现代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小农经济;半工半耕;农民群体;社会流动;阶层分化;城乡二元结构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

社会学

贺雪峰

2015

中文

C912.82

225

2016-05-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