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概要

谢苗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引用
本文分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两个部分。数据分析主要运用于《温热病指南集》用药规律的研究,理论探讨主要用于《温热病指南集》学术思想的研究。  1、研究的目的:  陈平伯,名祖恭,字平伯,清代温病学家,淞滨人,生平不详,清代《清史稿》未记载其事迹。《温热病指南集》是陈氏唯一一部现存医著,此书初刻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包括《温热病大意》、《风温症条例》、《湿温症条例》三篇内容。其中前两篇内容由王孟英编《温热经纬》时节录,命名为《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此后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对《温热病指南集》用药药物功能、性味、归经以及条文内容的分析整理,探讨陈平伯治疗温热病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2、研究方法与内容:  2.1、用药规律研究:第一,选取底本、主校本和参校本,对《温热病指南集》书中方药进行校对,以确保所研究原始资料的准确性。第二,建立 Word文档,列出《温热病指南集》中方剂、药物。第三,建立 Excel表,根据纳入标准分别建立名为药物“功能”、“四气”、“五味”、“归经”的《温热病指南集》方剂、《风温症条例》方剂、《湿温症条例》方剂的“信息表”。第四,参照所建立的“信息表”,依据排除标准对全书方剂数、药味数、药味总数、药物频次、功能频次、四性频次、五味频次、归经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第五,应用 SPSS18.0软件对各药物、方剂内药物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聚类分析,探讨药物运用规律。  2.2、学术思想研究:结合近30年来与《温热病指南集》内容相关的研究文献以及对全书条文内容的分析,探讨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的学术思想。  3、结果:  3.1、用药规律研究:1.《温热病指南集》全书符合标准的方剂共有38首、药物共有91味,药物总频次为238次。其中《风温症条例》方剂有11首、药物有39味,药物总频次为76次;《湿温症条例》方剂有27首、药物有76味,药物总频次为162次。2.《风温症条例》的高频药物是:连翘、川贝、麦冬、甘草、犀角、知母、陈皮、牛蒡子等。《湿温症条例》的高频药物是:甘草、滑石、陈皮、神曲、葛根、苍术、茯苓、生地、枳壳、菖蒲、连翘、羚羊角、元参、人参、白术、当归、厚朴、草果、木香、白芍等。3.《风温症条例》的高频药物功能是:发散风热、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化热痰、清热泻火、补阴、补气、息风止痉、理气、发散风寒等;《湿温症条例》高频药物功能的是:补气、理气、化湿、发散风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利水消肿、消食、补血、敛肺涩肠等。对两者各方以“药物功能”指标聚类,前者易聚为6类,后者易聚为10类,各类方均以清热为主,但前者部分方剂有解表、化痰之功,后者部分方剂有理气、化湿、渗湿之效。4.《风温症条例》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而《湿温症条例》的温性药物比率较大。对两者各方以“药物四性”指标聚类,前者易聚为6类,后者易聚为8类,各类方剂药物寒温构成有异。5.《风温症条例》的药物药味以苦为主,甘、辛次之,《湿温症条例》的药物药味以甘、辛为主,苦次之。对两者各方以“药物五味”指标聚类,前者易聚为7类,后者易聚为8类,每类方五味侧重不同。6.《风温症条例》方剂、《湿温症条例》方剂的药物归经频次均排列在前5位的分别是: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肝经,前者以肺、心、胃经为主,后者以脾、胃、肺经为主。对两者各方剂以“药物归经”指标聚类,前者易聚为7类,后者易聚为10类,各类方药物归经各有偏依。  3.2、学术思想研究:1.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注重外感内伤病因相合为病,强调正气不足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提倡新感致病,摒弃伏气学说,在对温热病辩证施治上彻底摆脱了伤寒的束缚。  2.温病的治疗总则:细辨寒温致病之异,反对以治伤寒法治疗温病,提出“发表宜辛凉,不宜辛热;清里宜泄热,不宜逐热”的治疗总则。  3.《风温症条例》的学术概要:风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以肺胃为病变中心,以“身热、口渴”为必具之症,以泄热和阴为基本治则,可按初、中、极三期辩证施治,其症、法、药俱备,堪为后世之典范,以祛邪强调清透凉泄、扶正重视顾护阴津为治疗特色,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护阴学说。  4.《湿温症条例》的学术概要:湿温病多发于夏秋之季,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以“身热、胸痞”为必具之症,以祛湿清热为基本治则,因湿温病常兼少阳三焦与厥阴风木见症,临床表现有“正局”、“变局”之分,故治疗可分类而治。湿温证正局可按卫气营血辨治体系分期辨证施治,类变证可按湿热致痉厥、湿热致呕、暑病、寒湿、下利等归类辨治。其治疗以用古方师古不泥、重立法不列方名、创气分三焦辨证,祛湿热数法并用等独具特色。  结论:通过对《温热病指南集》的方药统计分析得出其用药配伍规律:风温为风热为病,病机不离于肺胃,湿温为湿热为患,病变责之于脾胃;用药多归肺、脾、胃、心、肝经;用药轻,善取材药尽其用,据病势量味分明;风温祛邪以清热、透表为主,扶正重在补阴补气,湿温祛邪以祛湿、清热为主,扶正重在补气补血;风温用药以寒凉为主,湿温用药以温热为主,寒凉为辅;立法用药,重视气味配伍。通过对全书条文内容的分析,既印证了其用药配伍特点,又体现了陈氏辨治风温病和湿温病的学术精髓。两者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陈氏作为温病学派杰出医家的风采。可见在清代初期,温病学派在对温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已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对后世温病的辨治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用药规律;学术思想;温病学家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硕士

中医临床基础

郭选贤;吴毓敏;胡研萍

2015

中文

R254;R249.2

72

2016-0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