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基于《金匮要略》相关理论构建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体系

唐瑛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  基于《金匮要略》发病、疾病传变、治未病、湿病、历节等相关理论,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探讨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体系,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方法和内容: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中、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归纳分析目前类风湿关节炎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阐释《金匮要略》发病、疾病传变、治未病、以及湿病、历节的相关理论,指导构建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体系。  结果:  1.西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明确,但迄今为止,尚无预防和彻底根治该病的有效方案。  2.中医将类风湿关节炎笼统地归属于痹证,然而痹证尚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西医疾病。以痹证命名本病,似有碍于对该病发生发展演变及预后缺乏准确地认识,以致至今尚未建立阶段化、系统化的防治体系。  3.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重视杂病的发病及传变,并以此作为划分阴阳病类的主要依据,原著中将湿病和历节分篇论治。湿病始于风寒湿等邪侵袭肌肉、筋骨、关节,其传变是由形体开始。历节是先有脏腑亏损,继而风寒湿邪乘虚为患,病变虽在形体,但其源却在脏腑。  4.类风湿关节炎主症为手足关节僵硬、重着、肿胀、疼痛,甚则关节变形,发病与多因素有关,尤其与遗传、环境关系密切,且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体现肝肾不足为其发病之本,与《金匮》所论历节的病变特点颇为相似。  5.《金匮》“治未病”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以此为指导,构建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体系的阶段化框架:①未病先防:从体质、环境、饮食、运动、情志等做到内养肝肾,外慎邪气。②欲病救萌、有病早治:将病情发展分为三期,第一期肝血不足,生风伤筋,此期关节症状虽不明显,但已有肝血不足,采取“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药调之”用药规律以补肝养血,代表方酸枣仁汤。第二期肝病及脾,风湿相搏,该期关节症状以肿痛为主,尚无骨质破坏,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采用“辛、苦、甘”用药规律,恢复肝木条达之性,缓解关节疼痛,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第三期肝病及肾,五脏紊乱,该期出现骨质破坏,当慢病防残,瘥后防复。本期分为缓解期和活动期,缓解期根据辨证培补肝脾肾,活动期加强活血化瘀和化痰散结。③既病防变,先安未受邪之地:应注意肝病累及目窍的病位蔓延,以及对此慢性、虚损性疾病当顾护后天脾胃防止其恶化。  结论:  1.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于历节病,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该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防治体系。  2.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发病、传变为始于肝虚,病发于风寒湿等相搏于关节,终于肝肾亏虚。  3.以《金匮》治未病为指导构建的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体系,补肝调血贯穿始终。关节症状出现以前,就当补肝养血,救病于萌芽。一旦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当有病早治,旨在恢复肝木条达之性,防止疾病传变。

金匮要略;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痹证;治未病;临床防治

成都中医药大学

博士

中医临床基础

张琦

2013

中文

R222.3;R593.22

122

2015-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