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657817

超声下小剂量局麻药锁骨上臂丛靶向阻滞效果观察

单涛
苏州大学
引用
目的:1.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阻滞小剂量局麻药阻滞效果。2.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及体重指数之间阻滞剂量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第一部分:选择上肢手术患者100例,年龄16~80岁,体重30~90kg,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组50例,采用一针多点方法将0.5%罗哌卡因送至神经外膜下、束膜外,以药物在神经束膜外完整包绕神经束作为靶向目标,当阻滞所有神经束后记录阻滞剂量;20 ml组50例,超声引导下将0.5%罗哌卡因20 ml送至神经外膜下、束膜外。记录阻滞操作时间,于注药完毕后30min内每隔5min记录臂丛各分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评定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优、中、差),随访记录阻滞维持时间及术中、后各种并发症。第二部分:采用同样纳入标准及阻滞策略,增加小剂量组样本含量至130例,并将其按年龄(青年组:16≤年龄≤44,中年组:45≤年龄≤59,老年组:年龄≥60)、性别(男,女)、体重指数(偏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进行分组。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及体重指数之间阻滞剂量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第一部分:小剂量组(n=50)所用局麻药剂量为9.4±2.0ml,各神经分支阻滞成功率及麻醉效果优等率接近100%,与20 ml组比较无差异(P>0.05);阻滞操作时间及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小剂量组大于20 ml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维持时间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剂量组患者阻滞不全需加腋路臂丛有2例,20 ml组有1例。第二部分:不同年龄段(青年组:16≤年龄≤44,中年组:45≤年龄≤59,老年组:年龄≥60)、性别(男,女)、体重指数(偏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间所用局麻药剂量、阻滞操作时间及麻醉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间阻滞维持时间青年组长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桡神经与肌皮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男性均长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指数间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偏瘦组短于正常组和超重组,臂内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偏瘦组短于超重组和肥胖组(P<0.05)。前臂后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肥胖组短于正常组和超重组,而阻滞维持时间短于其余两组(P<0.05)。  结论:1.在超声引导下对锁骨上臂丛各分支精准靶向注药,可降低用药量同时获得较满意的临床阻滞效果,且不增加并发症。2.不同年龄段﹑性别及体重指数之间局麻药阻滞剂量及效果无明显差异。

上肢手术;局麻药剂量;阻滞效果;锁骨上臂;靶向注药

苏州大学

硕士

麻醉学

谢红

2015

中文

R681.7;R614.3

58

2015-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