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657732

多模式镇痛效果及对下肢骨折患者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温来友
苏州大学
引用
目的:下肢骨折患者不仅承受骨折造成的痛苦,而且术后深受切口疼痛、患肢肿胀和限制活动等困扰。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疼痛等导致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在产生炎症反应的同时,也诱发中枢和外周疼痛敏化,加重疼痛,而且疼痛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病情康复。科学、有效的镇痛能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抑制炎性反应,目前,多模式镇痛是临床普遍应用的镇痛模式,但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本研究探讨多模式镇痛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镇痛提供参考。  方法:100例ASAI~II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术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6ml,术毕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6ml。)、多模式镇痛I组(MMA I组,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硬膜外腔注射舒芬太尼0.3μg/kg,术毕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6ml。)、多模式镇痛II组(MMA II组,术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6ml,术毕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硬膜外腔注射舒芬太尼0.3μg/kg。)、多模式镇痛III组(MMA III组,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硬膜外腔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术毕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硬膜外腔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四组舒芬太尼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6ml,术后均行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6h、8h、12h、24h、48h VAS评分和术后24h芬太尼需要量、哌替啶需要次数,观察不良反应。比较术前、术后24h、48h CD4+、CD8+和CD4+/CD8+变化。记录术前、术后24h、48h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α)浓度。  结果  ⑴术后12h、24h、48h VAS评分,MMA I组、MMA II组、MMA III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24h、48h VAS评分,MMA III组明显低于MMA I组、MMA II组(P<0.05)。术后24h芬太尼需要量,MMA I组、MMA II组、MMA III组明显少于C组(P<0.05),且MMA III组芬太尼需要量显著少于MMA I组、MMA II组(P<0.05)。四组术后24h哌替啶需要次数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⑵术前,MMA I组、MMA II组、MMA III组和C组CD4+、CD8+和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MMA I组、MMA II组、MMA III组CD4+和CD4+/CD8+明显高于C组(P<0.05),而MMA III组显著高于MMA I组、MMA II组(P<0.05)。  ⑶术前,MMA I组、MMA II组、MMA III组和C组IL-6和TNF-α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MMA I组、MMA II组、MMA III组IL-6和TNF-α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而MMA I组、MMA II组IL-6和TNF-α浓度显著高于MMA III组(P<0.05)。  结论: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术前硬膜外腔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术毕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术毕硬膜外腔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术后联合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这种多模式镇痛更能有效减轻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

多模式镇痛;下肢骨折;术后疼痛;免疫功能;细胞因子;临床镇痛

苏州大学

博士

麻醉学

杨建平

2015

中文

R614

72

2015-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