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603460

特有种血皮槭的天然更新及果实特性研究

陈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引用
血皮槭作为我国的特有种、濒危种,是优良的观赏绿化树种和用材树种,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仅限于繁殖,其余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对我国中部地区河南等五省一市的血皮槭野生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生境、土壤种子库以及天然更新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了解导致其群体数量不断下降的原因;通过对不同群体果实表型进行观测分析,了解其地理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酸蚀处理和吸水曲线测定试验探索血皮槭种子休眠的原因。本研究旨在为血皮槭遗传资源的保存、栽培利用和育苗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填补国内外空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血皮槭野生资源集中分布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植被类型为湿润山地植被,包括暖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血皮槭是亚顶级群落植物,除了散生于山地山顶灌丛外,作为伴生树种散生分布在山地阔叶和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带类型中。血皮槭是中、高山分布植物,集中分布在1000-1800m之间,几乎全部分布在半阳坡、半阴坡、阴坡以及沟谷环境中,土壤类型以山地棕壤、黄棕壤、山地褐土为主,土层厚度从裸露的岩石到30cm左右的土层不等,大多在10cm左右,而且部分甚至生长在岩石缝隙中。  2.野生血皮槭成熟单株结实较少,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伴有少量的萌蘖(包括桩蘖和根蘖)繁殖。土壤种子库以枯落层中种子分布最多,最多达172粒/㎡,在0-10cm土层中分布较少,只有42粒/㎡,种子在土壤中水平分布的数量与离母树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成负相关,而且跟风向关系密切。  3.血皮槭果实表型性状在不同野生群体间存在丰富的变异。7个种源的果实长、果实宽、千粒重等性状差异显著,各性状不同种源间的变异系数相差较大;果实形态性状与海拔、年均温和地理经纬度的相关度较大。研究表明,血皮槭果实的形状特征在长期环境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地理变异。  4.血皮槭种子吸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140小时以后吸水才达到饱和含水率基本稳定在68%左右。在酸蚀处理后长度、厚度和体积都减小,其中长度在酸蚀处理后变化程度比较大,且随处理时间的加长,变短的速率有所增加。血皮槭种子分别经酸蚀两个小时与3个小时处理,种子生活力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酸蚀3个小时虽然没有加快种子的吸水速率,也不影响种子的生活力,因而认为酸蚀3个小时是最佳酸蚀时间。果壳机械障碍是使血皮槭种子休眠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克服致密果壳而使激素能接触生理休眠的种胚是打破其种子休眠的关键技术之一。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血皮槭野生资源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与大树生境恶劣,结实量低,空种率高,种子萌发困难以及天然更新苗生境状况不佳等多因素密切相关。

血皮槭;果实特性;天然更新;地理变异;气候因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硕士

林木遗传育种

张川红

2012

中文

S792.35;S754.1

71

2015-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