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603063

青海湖斑头雁(Anserindicus)的繁殖期活动性、迁徙路线及其与禽流感暴发的时空关系

刘冬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引用
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亚洲特有种,主要生活于中亚-印度迁徙路线上的高原湿地,其全球状况少为人知。2005年以来,斑头雁在多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中大量死亡,其生物生态学以及在禽流感病毒扩散中的作用引起关注。2006-2009年,作者在青海湖疫源地对斑头雁繁殖期的活动性和迁徙路线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青海湖水鸟的迁徙与禽流感暴发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禽流感疫情后青海湖水鸟群落的结构与时空动态  2006年4-9月和2007年1月,在青海湖17个地点共统计到水鸟74种(包括12种新纪录),以鸻鹬类和雁鸭类为主,旅鸟占61.9%。共记录到 H5N1病毒的易感物种28种(37.8%),主要分布在泉湾、倒淌河、洱海和铁卜恰河口,在疫源疫病监测中应给予特别关注。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后,水鸟的主要分布地点没有改变。在主要繁殖种群中,斑头雁和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繁殖种群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超过一半的棕头鸥种群改变繁殖地;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和渔鸥(Larus ichthyactus)的繁殖种群数量则分别下降28.2%和18.9%。应开展持续的种群监测,以便深入了解禽流感疫情对水鸟的影响。青海湖水鸟的多样性在时空尺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在各调查点和各季节间的分布极不均匀。沙化、放牧干扰、到居民点和公路的距离对水鸟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盐碱化程度、旅游干扰和捕鱼干扰对水鸟的分布没有显著影响。  2、斑头雁的繁殖期活动性  斑头雁在青海湖的停留时间可分为营巢期(3月底-4月底)、孵卵期(5月初-6月中旬)、育雏期(6月下旬-8月上旬)和迁徙前期(8月中旬-9月初)。各时期中,斑头雁在河口的遇见率(49.2±35.7%)最高,在湖泊的遇见率(3.8±14.7%)最低。无线电遥测表明,斑头雁4-9月份在青海湖的活动区大小为122.38±107.54km2,活动核心区大小为15.20±8.00km2。活动区和核心区在孵卵期、迁徙前期和育雏期依次增大,但差异不显著。斑头雁的平均活动距离为4.70±6.87km,最大活动距离为29.16km。活动距离在育雏期、孵卵期和迁徙前期依次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卫星跟踪结果表明,大部分斑头雁个体在孵卵期结束后的换羽地点和迁徙前的能量补给地点有所差别,其间的平均移动距离为44.2±44.5km(11.2-140.2km)。斑头雁的主要换羽地点为泉湾、尕日拉,活动区大小为61.1±22.0km2,换羽结束日期平均为8月29日(8月17日-9月19日)。迁徙前的能量补给地点则不甚规律,从北向南分布于青海湖农场到黑马河、都兰县之间,活动区大小为146.7±131.4 km2。放牧和旅游是斑头雁与人接触的主要原因。青海湖斑头雁和人的接触强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差异显著。在空间尺度上,黑马河口、泉湾和蛋岛的接触强度较大;在时间尺度上,5月、4月和8月份接触强度较大。  3、青海湖斑头雁的迁徙  对8只斑头雁成功进行了卫星跟踪,其中7只(87.5%)沿青藏——印度路线向西南方向迁徙,1只(12.5%)沿青海——云贵路线向东南方向迁徙。秋季迁徙的起始日期为8月21日-10月7日(9月13日±16d),迁徙初始日的日平均气温为4.8±3.4℃(0.8-13.7℃)。温度的突然下降对秋季迁徙的启动有显著影响。到达越冬地的时间为11月12日-12月4日(11月21日±12d),离开越冬地的时间为3月22日,在越冬地停留131天;到达繁殖地的时间为3月26日。  斑头雁从繁殖地到越冬地之间的秋季迁徙距离为1378.3±186.4km,平均迁徙时间为72.0±17.6d,迁徙速度为19.5±2.0km/d。秋季迁徙中途停歇地点平均为3.7±0.6个,平均连续飞行距离为293.8±239.8km,最大连续飞行距离为897.2km;平均飞行速度为136.0±102.4km/d,最大飞行速度为376.0km/d。斑头雁在春季迁徙中花费4.3d,迁徙速度为268.1km/d,迁徙进程远远快于秋季迁徙。  斑头雁的重要停歇地包括扎陵湖和鄂陵湖、冬给错那湖、尕拉拉错、玛多黄河、木里、当曲、玛曲黄河、羊卓雍错、雅鲁藏布江等,其中使用率最高的停歇地为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和鄂陵湖,累计达63 d。10月末该地气温降到冰点,促使在此停歇的斑头雁沿纬度快速南移。斑头雁的越冬地点包括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中游和印度科希马,越冬活动区面积为122.22±124.94 km2(100%MCP)和120.29±151.84 km2(95%Kernel)。  2009年1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共统计到越冬斑头雁44657只,高于1990年代的统计数量,由此可将其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值由此前湿地国际测算的5.2-6万只修正为至少7万只。越冬斑头雁的平均集群大小为208±262只,72.1%的种群在冬歇期农田中活动。  4、青海湖水鸟的迁徙与禽流感暴发的时空关系  中亚-印度迁徙路线上禽流感疫情的暴发与青海湖水鸟的迁徙在空间尺度上呈现极强的相关性,但在时间上不完全吻合。候鸟越冬期的禽流感暴发概率最高,秋季迁徙期最低。在越冬期和春季迁徙期,禽流感疫情的实际发生值明显高于期望值,在繁殖期和秋季迁徙期则与此相反。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禽流感的暴发概率与纬度成负相关,与家禽密度成正相关;候鸟迁徙通道内的禽流感的暴发概率比其外的区域相对较高。加强候鸟资源调查、开展全年疫情监测、严密关注家禽集中养殖区并切断野生水鸟与家禽的传播媒介是禽流感监测和防控的重点。  2007年7-8月,在青海湖获取4种23只水鸟的肛拭、咽拭和血样以及587份粪便样品。使用RT-PCR法检测均为阴性,表明没有水鸟感染禽流感病毒。使用ELISA法对水鸟的血样进行检测表明,1只斑头雁和1只棕头鸥出现抗体阳性,免疫率为8.7%。加强在水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开展禽流感病毒的取样检测工作,能够深入了解候鸟在禽流感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斑头雁;繁殖期活动性;迁徙路线;卫星跟踪;禽流感疫情;时空关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博士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肖文发;楚国忠

2010

中文

Q959.723

136

2015-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