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天津市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致因调查与干预研究

胡立峰
天津体育学院
引用
本研究以身心一元的研究范式作为体式起点,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天津市武术队和各高校专业武术队国家二级以上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94名)运动损伤的主体感受和相关医疗人员对运动员伤病实发状态的相应评价,认为发生运动损伤的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普遍存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同步损伤。主体感受疼痛感和不适感的部位往往是身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损伤主要是来自应激和焦虑情绪水平过高,尤其是对可能产生损伤部位的过度关注,这就极大的提升了物理性运动损伤的概率和损伤后的疼痛和不适程度。物理性损伤的外在实在性也常形成心理映照或心理衍射,使得损伤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身心一体的伤害性事件,并由此发现,这种身心同一性的运动损伤在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身上表现为膝盖和脚踝的疼痛感和发伤率要高于南拳和长拳类运动员。  通过对运动员损伤部位疼痛和不适感得分高低与运动员心境状态四组因子(应激、成就动机、状态焦虑和社会焦虑)得分情况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损伤部位的疼痛感和不适感与这四组因子的得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心境状态的应激和焦虑的三组因子得分越高的运动员(即应对更加积极的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的主体疼痛感和不适感越弱,反之则越强;成就动机得分处在过低和过高区间的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的疼痛感相比处在中间区间运动的疼痛感要强烈。皮尔逊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其成就动机的得分与运动损伤的主体疼痛感和不适感不呈现显著相关性关系。导致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应激水平过高的主要内部因子为社会焦虑因子,其的主要源头来自教练员,其次为主管领导、队友和父母。教练员提供的社会支持能够为运动员降低焦虑和调整成就动机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  对于运动损伤的干预应当秉持身心一体化和差异化原则,注重身体训练和心理引导紧密结合,注意不同性别、年龄、运动层次不同的身心状态制定相应的训练措施,实施相应的干预策略。

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损伤;心境状态;干预策略

天津体育学院

硕士

运动训练

梅杭强

2014

中文

G852;R873

49

2015-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