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556852

追寻与退让之间的挣扎——论穆旦诗歌的基督教想象

杨碧薇
海南师范大学
引用
1934-1948年间,瑰丽而复杂的基督教想象,贯穿着穆旦整个写作高峰期的诗歌。这些诗歌以对信仰的思考为轴心,题材涉及战争、时代、爱情、青春、人性等方面。它们有着独特的生发背景,既受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又与穆旦的个体性情、审美倾向息息相关。在进行这类题材的诗歌书写时,穆旦对基督教的态度颇为游移不决,一方面,他认可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并试图接纳它,选择全盘的相信,对基督教表现出契合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因内心痛苦并未获得纾解,故而在理性的支配下,对基督教持有怀疑与辩驳的态度,最终,在面对信仰的大门时,他选择了慎重的转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穆旦的诗歌创作明显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他借用基督教文化典故,学习《圣经》的写作策略,在自己的诗歌里构筑起一个丰沛的基督教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摹仿基督徒的忏悔与祷告以抵抗痛苦,精神受难的同时,呼唤着神的救赎。  通过对穆旦诗歌的基督教想象这一现象进行察考,不难看出,在寻求信仰的过程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努力。正如信仰建构的筚路蓝缕,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也必须面对各种阻力的制约,这种情况映射在现代知识分子身上,又表现为矛盾与游移。另一角度,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这些以基督教为题材的诗歌大量地、集中地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可以说,以往的新诗为穆旦提供了潜在的经验,他既汲取了1920年代抒情诗的养分,又承续着19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精神,最终将新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诗歌里的基督教想象,为中国新诗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精神空间,使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更加丰富精彩。

穆旦;诗歌创作;叙事结构;表现形式

海南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方涛

2014

中文

I106.2

95

2015-04-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