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突触素的影响

李文霞
郑州大学
引用
背景与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是儿童致残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最关键的部位是突触。突触素p38是一种分子量为38KD的钙结合糖蛋白,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等的释放和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与脑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对突触素p38免疫产物的定位和定量能够反映突触的分布和密度,是突触重建和神经可塑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干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电刺激作为一种促进神经康复的物理疗法已应用于临床,但关于电刺激对神经损伤修复的超微结构研究及其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素表达变化的情况,来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及功能重建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1.分组:新生7d龄健康SD大鼠180只,雌雄不限,体重12-16g,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电刺激组,各60只。各组于制模术后又按3天、7天、14天、21天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只。2.Rice法模型制作:新生7d龄SD大鼠,乙醚吸入麻醉,消毒后取颈左侧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用丝线结扎,缝合切口,置于缺氧箱中,持续充以气流量为2L/min的92:8氮氧混合气体2h。对照组仅分离出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亦不缺氧。术后夹尾左旋是制模成功的标志,据此纳入实验。3.电刺激治疗方法:电刺激组在术后24h开始刺激治疗,每次电刺激30分钟,刺激部位为耳后相当于人乳突处,每日1次,电刺激强度为3V、频率70HZ,使大鼠肢体稍有震颤为宜。对照组与模型组不予电刺激治疗,仅与相应时段捕捉。4.标本采集与制备:三组大鼠每组分别于3天、7天、14天、21天随机各取5只大鼠乙醚吸入麻醉后,剪开胸腔,暴露心脏,经左心室灌注1g/L戊二醛,直至右心耳流出澄清液体,用10g/L戊二醛内固定后,迅速取脑海马切成1mm×1mm×2mm薄片入40g/L戊二醛中固定保存,进行观察超微结构。同时到预定时间,其余大鼠心脏灌注40g/L多聚甲醛固定脑组织,断头取脑,做冠状切片,进行突触素p38免疫组化检测。5.指标测定1)突触素p38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突触素p38阳性表达呈棕黄色,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切片海马CA1区p38吸光度值(OD),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测量取其均值,同时测量同一张切片胼胝体的OD值以作为背景OD值,用矫正吸光度值COD(实测值-背景值)进行比较和分析,以避免染色过程中非特异性染色所造成的误差。2)海马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观察:将戊二醛固定标本经PBS液冲洗后,放入1%锇酸中后固定,经脱水、包埋、聚合、50nm超薄切片、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重电子染色后,日立H-75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检验,数据均以(?)±s表示,以α=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1)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固缩性改变,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质水肿明显,线粒体肿胀明显2)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突触数量减少,突触间隙融合不清,突触小泡明显减少3)电刺激组不同时间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水肿逐渐减轻,突触间隙逐渐清楚,突触小泡较前增加,与模型组同时间相比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至21天时神经细胞及突触超微结构接近正常。突触素p38免疫组化染色:1)电刺激组海马CA1区突触素校正光密度值(COD)3天与模型组相比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14天、21天突触素COD值与模型组相比表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表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电刺激可促进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的神经元及突触的超微结构恢复2.电刺激治疗可促进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突触的重建。

电刺激;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小脑顶核;神经元;超微结构;突触素

郑州大学

硕士

儿科学

贾天明

2009

中文

R722.12;R454.1

53

2014-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