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2002~2003年度澳门湿地保护区水体水质调查与分析

李秀玉
暨南大学
引用
  澳门湿地保护区是澳门现存最大片湿地,包括15公顷的路氹湿地和45公顷的莲花大桥滩涂湿地。本研究对湿地保护区的浮游生物和水质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旨在从水质变化和生态学角度评价、分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为当地有关部门更加合理地评价这块湿地的环境状况和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湿地保护区水体的温度随季节变化,范围在18.7℃~31.7℃之间;pH值变化幅度不大,一直维持在7.61~8.74之间;盐度的季节变化呈夏低冬高的分布特征,周年变化范围在2.0—13.8之间。  总无机氮和总氮的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咸水湖表现为夏秋较高,冬春较低;滩涂湿地则表现为春季较高,其余时间较低。无机磷含量在咸水湖以2002年11月最高,滩涂湿地以2003年3月最高,但最低值都出现于2003年9月。总磷含量在咸水湖表现为春秋高,冬夏低的分布特点;在滩涂湿地则呈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局面。湿地保护区各区COD平均值在2002年10月为8.6mg/L,在2003年7-9月小于2mg/L,其余时间平均值超过18mg/L,全年平均值为16.31mg/L。  湿地保护区水体浮游植物主要有硅藻、绿藻和蓝藻,其丰度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受营养盐含量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咸水湖的浮游植物数量的周年变动呈单峰型,高峰期位于2003年9月(平均达8.38×10~6个/L)。滩涂湿地浮游植物数量的周年变动呈双峰型,两个高峰值分别位于2003年1月(1.39×10~6个/L)和7月(1.05×10~6个/L)。  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受水温、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大,其周年变动呈双峰型。咸水湖浮游动物的高峰期分别位于2002年10月(723.13个/L)和次年5月(331.25个/L),低谷出现在次年3月(10.81个/L)。滩涂湿地浮游动物的高峰期分别位于2002年10月(235.95个/L)和次年7月(75.93个/L),低谷位于2003年5月(10.01个/L)。  滩涂湿地的温度、pH值均低于咸水湖;氮、磷营养盐含量高于咸水湖,而COD值则低于咸水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在夏季均低于咸水湖,这与两块湿地的地理环境不同有密切的关系。  总体而言,湿地保护区水体的浮游生物种类少,多样性小,水质因子测量值绝大部分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说明湿地保护区水体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湿地保护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氮;磷;COD;温度;盐度;pH值;时空变化

暨南大学

硕士

水生生物学

林小涛

2006

中文

Q178

2014-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