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

刘雄平
暨南大学
引用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928-1936年的文学理论,试图以史论结合方法,以相关问题为中心,与中国古代文论、之前的近现代文论相比较,来突出这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中所呈现的总体特征。  绪论部分主要简单介绍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阐明选取1928-1936年这个时段的依据,并尝试理清学界对“现代性”和“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已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步性、开放性和批判性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自主性、科学性、多元性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表现。第一章旨在说明当时的文学理论家所具有的现代批判意识,不仅对“五四”文学革命进行强烈批判,同时也伴随着严厉的自我反省。第二章重在阐明人们对文学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先后把文学当作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研究。第三章重点介绍西方文学理论在当时的译介,着重分析其对中国现代文论摆脱附庸地位,走向自主和形成学科论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探讨了当时的文学大众化讨论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表现在语言变革上提出了“大众语”,在文体改造上尝试着新体裁,在思想革命上强调“化大众”等方面。第五章就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理论逐渐联姻的现象,分析了当时的报刊杂志的政治化、商业化、多元化特点对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余论部分指出当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中存在着的不良现象,并结合中国当代文论进行反思。

文学理论;现代性;批判意识;科学精神;大众化;现代传媒

暨南大学

博士

文艺学

蒋述卓

2006

中文

I0;I206.6

2014-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