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462932

艺术的再创造

辛迎阳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英籍波兰裔作家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非凡的创造成就和艺术主张,在世界文坛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他的《黑暗之心》(1902)更是毫无疑问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黑暗之心》因其晦涩的语言,复杂的叙述技巧和艰深的象征意义而让众多导演望而却步,美国导演科波拉将小说中的非洲丛林移植到了越南丛林,对其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再创造,拍摄出影响巨大的《现代启示录》。本文从小说与电影艺术的关系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科波拉利用电影技术对其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再创造。论文主要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三方面来探讨。在情节上,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增加,删节和改动。小说开头有较大改变。影片开头烟雾弥漫了一排排树木,大火焚烧,威拉德倒立的身影,迷幻的音乐,给人一种压抑,恐惧和末世的感觉。而影片结尾同样是以烟雾,音乐为基调,与原著有较大不同的是威拉德杀了科兹并拯救了兰斯。其次,在人物上,电影增添了基戈尔上校,大厨,黑人士兵和滑板者兰斯等人物,全面性地建构了在“战场上的小美国社会”。科波拉沿用康拉德原著中的人物叙述模式,也安排了一个叙述者,电影中的威拉德相当于原著中的马洛。但科波拉赋予了他的叙述者新的身份和角色。与四处漂泊的水手马洛不同,威拉德是一个被迫重返战场的士兵。他既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任务执行的核心人物。比起仅仅作为旁观者的马洛,双重身份使威拉德获得了更深入的体验和对非理性战争的以及脆弱人性的更深刻的反思。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康拉德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提高其文字的表现力,展现马洛在非洲丛林中经历的巨大心灵震撼和痛苦的价值重审。而科波拉则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优势,在影片大量使用具有直观效果的色彩和音乐来表现小说场景的气氛和色彩,赋予它们以视觉与听觉的深度。片中曲The End与怵目惊心的画面相应和,为电影开头和结尾带来巨大的震憾性。直升飞机编队在瓦格纳雄浑的交响乐中轰炸的场面更是让人扼腕叹息。与小说一样,影片主要采用黑白色调但导演大胆用到红色紫色绿色和黄色。导演在影像化的手段上用了多元的视听及蒙太奇来表现了康拉德对文明和人性的深邃思考。

《黑暗之心》;《现代启示录》;情节;人物;主题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王美萍

2010

中文

I561.074

2014-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