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462684

生命之路与临渊之歌

魏庆培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代表新诗潮的“朦胧诗”走入困境之时,一批更年轻的诗人随即把目光转向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他们在现代人思辩精神和现代艺术视野观照之下,深入东方文化传统的沉积层,冀求开掘出当代中华民族重新振兴腾飞所亟须具备的精神养料,借以完成对民族文化心理重构的历史使命。在艺术表述方式上,他们趋向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大师艾略特和埃利蒂斯等人所设制的“现代史诗”的艺术呈现形态。但返观诗学传统,民族艺术阳光的强力照射又使他们呈露出过多的迷恋姿式。于是,在这相反相成的两极边限寻求之中,一代青年诗人以少见的诗学才情和艺术雄心,设计并建造了独属于自己艺术特证的“史诗性”诗歌景观。文章正是从江河、杨炼等主要代表诗人的作品入手,采用历史和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具体阐释确证“史诗性”诗歌的主题意蕴与艺术创建特色。同样是面对古老而深邃的传统文化,江河与杨炼的行为方式却迥然相异。江河从开始对英雄主义的召唤等一系列深沉豪纵的强力情绪,逐渐把目光过渡到古代神话原型精神的现代转换上,诗作也显示出旷达与平和的外在形质。这由此派生出的以宁静和谐等风格为一路的诗歌类型,被后来的“整体主义”诗歌所趋从。而杨炼则从生命存在的内部进入历史文化,他把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转化为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感知,在宏远的想象世界里复现原始文明的苍凉、荒蛮、悲疠的生命状态,并借以张扬由人类在苦难生存中所弥散出来的生命强韧以及拼力超越的悲剧精神。这类追寻生命原生动力的诗歌,被后起的诗人廖亦武和海子推演到了一定的高度。“史诗性”的诗歌在承接经典史诗的风格结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在诗歌内部,它致力于空间性结构的开掘以适宜现代人多层次多维度的审美渴求。呈现于诗歌美感形态上则是多元化的艺术风貌。这样,在提高诗歌美学品格理念的导引下,创建了“史诗性”诗歌的模式范型。此外,文章还就“史诗性”诗歌与原始史诗在存在方式、品格类型及内容构成等一系列关系上进行了一番梳理与辨证,并列举出“史诗性”诗歌存在的几项主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成就。连同后面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以期窥见中国&lt;WP=4&gt;新诗在未来艺术天空下的,那更加优美的腾跃身姿。

寻根;史诗;史诗性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江

2003

中文

I207.25

2014-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