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462473

论华裔作家施玮的灵性写作

殷羽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在当代文学深陷世俗与肉欲的泥淖中时,华裔作家施玮提出“灵性文学”的主张,试图以这一创作实践来张扬文学的灵性,这种写作对于当下和面对精神困境几度失语的中国文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目前对于施玮“灵性写作”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见的研究文章或者对其某部作品进行解读,或者将其纳入中国基督教文学中进行研究。本论文试图结合神学美学来探讨施玮灵性文学内涵,并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灵性写作进行相对全面系统的分析。本论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概括施玮灵性写作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施玮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切入点。正文分为三章:一。施玮及其“灵性文学”主张在1999年信仰基督后,施玮走出曾经的迷惘,在神的“女儿,来!把你的生命和艺术给我”的呼召下,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信仰创作。目前,施玮已经创作出大量灵性作品。现代汉语文学确实有着一个关于神性的文学传统,但是直到施玮“灵性文学”主张的提出,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文学行动。它着力于在真道(耶稣基督)的光中重新解读人与世界,试图描述出一种新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传递出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生存的书写施玮目前的小说题材涉及到知识分子的堕落与婚外恋,她讲述在罪的捆绑中,人的痛苦与挣扎,人的软弱与无力自救的故事。她也抛弃欲望叙事,将欲望引向灵魂之思,并且以圣经的婚姻观来审视爱情与婚姻。在长篇小说《放逐伊甸》与《红墙白玉兰》中,施玮将笔触更多地转向人物内心的挖掘。通过灵魂的自我对话来展示生存个体从堕落之境中经由忏悔、自省而达到心灵和谐的过程。通过细密的剖解,使读者看到灵魂最隐秘的真实。与其它只展示人生困境的作家不同,施玮在其文本中给出了从幽暗中转向的答案,那就是上帝俯就的爱。于是我们看到“光,让生命绝处逢生”、“爱,使约定完美如初”。三。神圣的相遇施玮的灵性诗歌整体上体现为“我-你”的对话形式。因为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呼求、忏悔、仰望、赞美都是指向“你”的,而“你”的道成肉身以俯就的姿势亲临此岸。于是在人神相遇中,个体重新理解了自己并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进而忏悔。因为有“你”在倾听,“我”才有对于永恒与终极的盼望。因为“你”与“我”同在,所以我才有生命意义得到确定的赞美与喜乐。施玮的灵性诗歌是一种以基督信仰为人生根基的生命表达。它对神圣的回应意味着其所抒发、言说的东西是由《圣经》信仰传统所孕育、所培育出来的。神性之维的引入,使得其以鲜明的姿态重新谈论基督教神学中的基督、救赎、启示等主题,并且在书写形式上大胆借鉴圣经诗歌的语式结构,以及圣经语汇。施玮的灵性写作,实际是要关注其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既入世又出世的文学特质,即基于生命个体的存在本相而进行的灵魂之思,她意欲给予阅读者一双灵性的眼睛,让人看见繁琐平淡生活中的美善之光,让人从扭曲、污损的生命中看见人里面“神”的形象,看见人原初当有的尊严与荣美。当然在处理信仰与文学的关系时,施玮的作品(如灵性诗歌)出现了概念式、表态式和总结式的情况,从而降低了诗歌的凝炼效果;同时未能将圣经词汇内化为更加个人的经验书写,从而影响其阅读效果。

灵性;生存本相;生命转向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江

2010

中文

I207.42

2014-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