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461863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

任伟伟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认识,都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人类历史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就达到什么程度。在这里,历史与逻辑是相统一的。教育理论研究者要清楚自己所处的情形,明了自己的出发点,就不能离开对历史的洞察和人类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的总体把握。缺乏历史感的人,是一个肤浅的人;缺乏历史感的认识,也必定是一个肤浅的认识。认识不到历史研究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理论研究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根基,受到了极大局限。课程理论能对课程的实践活动发挥批判、描述、解释、预测和引导的作用。目前,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了解课程理论之所来,之所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握它,必对我国今天课程改革实践、课程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对课程理论而言,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美国作为课程理论的发源地,领导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世界潮流。在这个时期,美国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家、课程理论专家和课程学专著。自1918年博比特在《课程》中开辟了课程研究的先河,后来不断有学者在课程这个领域里渐有进展,到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可谓达到了课程编制原理的新纪元。这不仅反映了美国课程理论发展的历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世界课程理论的发展轨迹。工业化和城市化、新的移民潮、本土文化意识的成熟和进步主义改革的全面实施不仅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变迁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构成了课程理论产生、发展的主要社会背景。任何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条件,既包括一些对其发展顺利推进的有利因素,又包括一些阻碍、抗拒理论发展的因素,即阻抗因素。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思潮、教育研究科学化运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批判思维便是课程理论最主要的发展动力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阻抗因素,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理论基础的时代局限性和课程理论内在因素的阻抗等。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课程理论的支撑。针对我国课程改革、课程理论的现状,<WP=3>从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课程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关注课程研究、增强课程意识。让课程理论走出教学论话语体系,建立课程理论的话语体系,树立整合的、生成的、实践的课程观,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第二,重视课程改革的实验。课程改革是一个由点到面的实验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课程实验是把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是推动我国课程理论发展的有力杠杆。第三,加强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专业队伍建设。加强课程理论研究一要加强课程研究,二要积极推广、普及理论知识,广大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加强课程专业队伍建设一是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校长队伍建设;三是教研队伍建设。第四,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课程理论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没有继承,理论就不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没有改革,课程理论体系就会封闭、僵化;没有稳定,就不可能很好的继承。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继承是基础,稳定是保障,四者缺一不可。第五,开展学术争鸣,推进课程理论的多元化。真理愈辩愈明,没有学术争鸣,就不会有理论的繁荣。

美国;课程理论;本土文化;专业队伍;多元化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

陈时见

2004

中文

G629.1

45

2014-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