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449522

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死观

刘海荣
山东大学
引用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以其作品中的艺术魅力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他的宗教道德思想也影响深远。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思想是他对生命、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体悟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托尔斯泰那种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对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的思考逐渐显示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托尔斯泰的生死观,包括作家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和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论文由前言、主体(共四章)和结论构成:前言部分讲述选题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第一章简单论述作家生死观的几个主要方面并回顾前辈文艺批评家的研究成果。首先简单介绍托尔斯泰对生命的态度,即他的宗教道德学说——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和博爱。作家这种人生观的形成离不开他对生命的意义及生与死的关系的思考,托尔斯泰认为,最可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度过一生。对死亡的思考促使他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在本章的第二部分回顾中俄前辈文艺批评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第二章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对待生命的态度及其在作家各类作品中的体现。第一部分借助作家的自传体三部曲、《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等作品研究其人生观的发展及其彻底转变过程。第二部分分析托尔斯泰对生命态度的基础与核心——爱,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他的道德自我完善和不以暴力抗恶的学说。第三章论述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托尔斯泰生命观的形成离不开他对死亡的思索与体悟,死亡引起的绝望和恐惧促使他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本章结合作家的中后期作品《论生命》、《伊万·伊里奇之死》、《主与仆》等分析他对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的关系及死亡本身的思考。第四章讲述列夫·托尔斯泰学说的现实意义。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自己时代的良心。他的道德自我完善学说是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价值的思考。他的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曾被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接受并应用到国家政治中。从博爱的思想出发,托尔斯泰反对以暴力抗恶,主张全人类兄弟般的团结友爱,主张以德治国,这正是21世纪人类的主题。结论: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死观是作家倾其一生对生命本身、对人的生存本质和人类终极问题思索的结晶,是在对全人类真诚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的主题,托尔斯泰这种悲天悯人的生命观也显示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生死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死亡主题

山东大学

硕士

俄语语言文学

周振美

2007

中文

I512.074

2014-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