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研究

陈信忠
厦门大学
引用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福建南部地区海水养殖石斑鱼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调查和研究。首次阐明了该地区养殖石斑鱼传染病的主要种类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是该地区最常见、危害也最大的传染病,常导致大批石斑鱼鱼苗和幼体发病死亡。该传染病具有典型的神经症状,游动异常,中枢神经和视网膜组织出现空泡坏死病变。病鱼除了神经异常外,无其它临床病症,体表及体内也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或寄生虫寄生。该病通过鱼卵行垂直传播,也可经养殖水体行水平传播。来自受感染亲鱼的垂直传播是鱼苗感染的主要途径。各种石斑鱼以及不同日龄的石斑鱼均易感,但对幼体的危害更严重。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每年的4-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从发病的石斑鱼分离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 V. parahaemolyticus)和河流弧菌(V. fluvialis)等10株病原菌,大多为继发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加剧了病情,导致更多石斑鱼死亡。匹里虫(Pleistophora)和本尼登虫(Benedenia)是石斑鱼最常见的寄生虫,由于这些虫的寄生导致石斑鱼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其它传染性病原的感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鱼类神经坏死病毒(NNV)的检测操作规程,并应用到传染病调查和厦门口岸进出境鱼类病害检疫中。同时,用组织切片法对石斑鱼脑部和视网膜的特征性病变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厦门地区网箱养殖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点带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 )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等5种石斑鱼共100多份样品进行检测,NNV平均检出率约90%。对上述5种石斑鱼的NNV PCR扩增产物进行核酸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同源性超过99%,与基因库中其它石斑鱼的NNV的同源性也大于97%。石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快速检测;基因组测定

厦门大学

博士

海洋生物学

苏永全

2006

中文

S943

2014-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