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443121

降雨与潮汐作用对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的影响机制研究

苗青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引用
海水入侵作为海岸带地质灾害的一种,已成为制约滨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益恶化的海水入侵灾害严重污染地下淡水资源,对海岸带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莱州湾地区作为我国海水入侵灾害最为严重和最为典型的地区,30多年来一直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实地调查、监测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演化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降雨量和潮汐作用对该地区海水入侵的影响机制。  首先,本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调查、监测数据,探讨了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的演化过程。30多年来该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经历了初始、发展、恶化、缓解及分化等五个发展阶段,到2010年,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已达到4300km2。  其次,利用自动监测井的地下水电导率和埋深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海水入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自动监测井地下水电导率与埋深在4-9月份变化频繁。(2)海水入侵空间上呈条带状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海水入侵区-咸淡水过渡区-全淡水区,最大入侵距离约30km。(3)电导率变化幅度为:入侵区>过渡带>淡水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则与之相反。  再次,根据研究区年均降雨资料,探讨了年内时间尺度的降雨量对海水入侵影响。未来几年内该地区干旱气候仍处主导地位,海水入侵有加剧趋势。利用昌邑2012年日降雨量资料,分析了以天为度量的短时间尺度内降雨量对海水入侵的影响,一次较大降雨过程对地下水补给持续的时间为2-3天。  最后,根据潮汐资料与水位资料,研究监测井地下水水位对潮汐的响应关系,确定潮汐在昌邑市影响的距离约为25km,计算出昌邑5个监测井地下水埋深变化滞后于潮汐变化的时间分别为7h、9h、9.5h、9.5h、10.5h,并发现滞后时间和离岸距离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莱州湾;海水入侵;自动监测;降雨作用;潮汐作用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硕士

海洋地质

于洪军;徐兴永

2013

中文

P426.62;P512.32

66

2014-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