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中国知青文学的农村表现

郭艳玲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引用
知青文学是以上山下乡为题材,展现知青在上山下乡影响下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学样式。农村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广阔天地,同时也是知青文学表现的广阔天地,在知青文学的不同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表情。在知青文学的农村表现上,作家的主体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章:知青文学  界定知青文学。有上山下乡经历的作家的作品不能一概视之为知青文学作品,要加以鉴别。对那些因非知青因素的扩张而导致质变的作品,也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  第二章:农村表现解读  起始时期的知青文学依合理想象原则塑造典型,描绘诗意灿烂的农村生活愿景,吸引和鼓励知青参加农业劳动。1980年前,知青文学的农村表现遵循不同政治集团的政治需要进行创作。1980年后,知青文学开始从自身属性出发反映知青视角下农村的真实状况,未曾上山下乡的年轻作家们站在农民立场上的大胆写作,给知青文学带来新的批评尺度。  第三章:农村表现写真  “桑树坪”系列是知青文学农村表现的标志之作。落后的生产方式﹑血腥的农村宗法观念和势力﹑愚昧的婚姻习俗和农民在极端环境中的苦苦挣扎构成中国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朱晓平对农民苦难的理性透视和对农民心理的深刻体察代表了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在农村认知上的成熟。  第四章:主体性文化研究  1980年前,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是党和政府的有机知识分子,其笔下的农村表现是意识形态霸权的表征。1980年后,知青文学创作主体是城市知青群体的表征。回乡知青和农民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自己强有力的表征,在知青文学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由他者去塑造。城市知青在和农民接合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广大农村的真实情形,渗透着情感因素的农村大多是以贫穷、落后和愚昧的形象出现在1980年后的知青文学中。

知青文学;农村表现;创作风格;合理想象原则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郭小东

2010

中文

I206.7

40

2014-04-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