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428660

心理语言距离对维族大学生英语语音感知的影响——一项基于单元音/e/与双英元音/ei/的语音迁移的研究

李明子
西北师范大学
引用
三语习得常伴随跨语际间迁移的产生。Fries以及Lado等人认为迁移主要是客观语言距离作用的结果。Kellerman的一系列研究则证明学习者主观意识到的语言距离(即心理语言距离)往往比客观语言距离在语际迁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语言距离成为影响多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有关心理语言距离的研究多聚焦于其对语义及语法的迁移,很少有学者关注于其对语音学习的影响,更没有学者针对其对维吾尔族学生英语习得影响进行研究。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维族学生一般比汉族学生存在更多的听力困难,根据听力困难测试得知多数学生的听力困难多聚集于语音感知阶段。笔者大胆猜测其语音感知阶段的困难有可能与心理语言距离有关。基于此,本文在三语习得理论、语言距离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试图从心理语言距离的角度探索维语与汉语对维族学习者对英语语音感知的影响。  本次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维语和汉语,谁是维吾尔语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主观迁移源;(2)维吾尔族学生维语到英语与汉语到英语之间语音的心理语言距离差异是什么,不同英语水平的维族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是否相同;(3)对维族学生而言,心理语言距离是否与语言迁移存在某种重要联系;(4)心理语言距离是否会对维吾尔族学习者对心理语言距离较远的语音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维语到英语与汉语到英语的客观语言距离相近的一组英语元音/e/与/ei/为测试音。共有60位具有听力感知困难的不同英语水平的维族被试参加本次研究,所有被试均来自西北师范大学,且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其中40位来维吾尔族预科班,另外20位则分别选自二年级的六个少数民族班。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听力辨音分析、心理语言距离测量、可迁移度与心理语言距离的相关研究、可接受度分析,对不同英语水平的维族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英语学习者主观上更习惯于以母语为迁移源。维族学生维语与英语间的心理语言距离比汉语与维语间的心理语言距离较短,并且心理语言距离确实会对语言迁移产生重要作用。但心理语言距离并不会明显影响维吾尔族学习者对心理语言距离较远的语音的接受度。同时,对不同英语水平的维吾尔族英语学习者的研究发现,心理语言距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英语语言水平的提升心理语言距离逐渐向客观语言距离靠近,并且它对学习者的语音学习的影响随英语水平的提升逐渐变弱。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建议英语教师在针对维吾尔族英语学习者的语音教学阶段,应注重通过对比分析使学习者明确英语语音与汉语和维语间的客观语言距离,以减少心理语言距离所带来的负迁移。同时,还建议在教学中应提高语音意识,并利用多媒体软件,使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上学习英语语音,避免心理语言距离所产生的作用。  虽然本次研究清楚地呈现了心理语言距离对维族学生语音感知的影响,但笔者也看到仍有一些不足存在于研究中,例如:样本较小、检测语音较少、忽视了年龄、语言环境、情绪等外界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将尽量弥补以上不足。并希望其他学者能对心理语言距离对其它少数民族学生三语学习的影响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

三语习得;心理语言距离;语音迁移;维吾尔族大学生;语音感知;英语习得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

俞婷

2011

中文

H319.3;G645.5

73

2014-04-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