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乌鳢、斑鳢及杂交种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及杂种鉴定

张新铖
上海海洋大学
引用
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hanna maculata)是我国重要的土著鱼类品种,同属鲈形目(Perciformes)、鳢亚目(Channoidei)、鳢科(Channidae)、鳢属(Channa)。乌鳢和斑鳢出肉率高,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深受国内及港澳市场和东南亚各国的欢迎。并且它们对环境的要求不高,适应能力强,能实现高密度养殖,使得鳢科鱼类在水产养殖产业中越来越重要。在生产养殖实践中,人们将乌鳢与斑鳢杂交获得了杂交鳢(斑鳢♀×乌鳢♂和乌鳢♀×斑鳢♂),杂交鳢在养殖生产中表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由于杂交种具有优秀的养殖经济性能,养殖户更愿意选择杂交种进行养殖。目前杂交鳢占了鳢科鱼类养殖量的绝大部分,成为鳢科中主要的养殖品种。  杂交种在实践生产中表现出优于亲本的性状,并且两杂交种之间也存在生长上的差异。氧气是生产中影响水生动物的重要因素,耗氧率及窒息点与鱼类的生存、成长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从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方面对乌鳢、斑鳢及正反交杂交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5.1℃条件下,平均体重48.88 g的乌鳢、45.30 g的斑鳢、44.20 g的斑乌鳢和46.76 g的乌斑鳢的耗氧率分别为0.22、0.16、0.19、0.17 mg/g·h,窒息点分别为2.47、1.45、1.18、2.01 mg/L,讨论、分析了这4种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窒息点的差异原因。  本实验接着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的角度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进行了比较分析,为鳢科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设计了覆盖乌鳢线粒体DNA的11对引物,利用PCR技术对4种鱼的线粒体全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完成后经过人工修正和拼接,得到4种鱼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对4种鱼mtDNA的结构进行分析,定位了13个蛋白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控制区域基因的位置及大小,比较了4种鱼mtDNA存在的的差异。mtDNA的长度只相差1bp,mtDNA中的基因结构基本相同,除了12S rRNA、16S rRNA之外的基因大小也相同,通过blast比对乌鳢、斑鳢的线粒体基因相似度为92%。并且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通过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对乌鳢、斑鳢的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定位,鳢亚目和鰕虎鱼亚目并为一枝,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也为鳢亚目在鲈形目中的发育地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通过比较乌鳢、斑鳢及其杂交子代的线粒体DNA进行全序列的差异,我们利用Primer5.0软件设计了15对引物。用15对引物对乌鳢、斑鳢与杂交子代的4个组合进行扩增,其中引物BY14获得了能够区分杂交子代的特异条带。此序列长为201bp,经blast检验为mtDNA的扩增产物。并通过每种鱼的30个样本的检验,得到该引物可以稳定的扩增出可以鉴定杂交种的特异性条带,利用此特异引物能够实现对乌鳢、斑鳢和杂交子代的鉴别。为生产中实现杂交鳢品种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斑鳢;乌鳢;杂交种;线粒体DNA;种质资源;杂种鉴定

上海海洋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朱新平;陈昆慈

2013

中文

S965.1

78

2014-0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