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72171

论《庄子》对“道”的“兴象”化表现

张记忠
河南大学
引用
《庄子》作为一部思想著作,其文学性早已被注释者发现,成玄英“起譬”之论发于前,清代诸儒文章之学振于后;且于《庄子》“道”“言”合一的、“象”之特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前人在《庄子》的文学特征及其“道”与“言”、“文”之关系已经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发,当下的研究者却很少将《庄子》的“道”与文学相合而论。所以,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庄子》“道”的表现方式方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究。我们以为这种方式方法可以用“兴象”化来概括,所谓“兴象”化即是指庄子用合道之象来表现“道”,且在表现之时巧妙安排“象”,使之能更好地表现道;并论及此方式方法与道融合为一的特点。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庄子》“独特性”入手,进而引出庄子的道,并点明《庄子》中“象”的特点。再由中国文字“意在言外”的特点说明“得意忘言”与“道”的关系,并说明“言尽意论”与“言不尽意”只是构思与体味阶段上的不同,二者并非相反的两种说法,以点明“兴”是《庄子》中用“象”表现道之时所用到的文学表现手法。第二部分主要探究“象”和“兴”在《庄子》中的表现。“象”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西学的影响,“象”与“象征”、“意象”、“隐喻”混而为一,本文试图从“象”的源头开始,说明“象”在心理因素等方面基本上与“象征”是不同的,从而使“象”的意味得到明晰。而“兴”一般以为是诗歌评论的专用名词,我们则希望通过“顿悟”、“象外之象”等四个方面的探究,以打破对“兴”的传统认识。第三部分,《庄子》文学表现方式与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不但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与庄子的体道之法有潜在的联系,并且在文法、章法上也和庄子“道象合一”、“兴象相融”的艺术手法关系极大。  希望通过此论文的写作使我们更能够理解《庄子》“道”、“象”、“兴”合一的特点,并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庄子》。  

庄子;文学性;表现手法;道象合一;意象艺术;文学创作

河南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文学

耿纪平

2013

中文

I206.2;I044

81

2013-12-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