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周孝进
漳州师范学院
引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和转折中。人性问题得到了诸子百家的关注,他们纷纷把人性问题的讨论作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人性论于是勃然兴起。  就儒家而言,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所谓的“性”本质为“仁”,“习”既指“习”的实践,又指环境的习染。孟子从先验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生来具有四种“善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源,理想人格的成就还需要通过“寡欲”、“养气”、“尚志”来涵养、培育。荀子从经验的角度出发,肯定人性只是自然本能,本无善恶之分,恶是后天放纵欲望的结果,需要礼义师法来矫治。孔、孟、荀的人性论都是以人的自然欲望为讨论的起点,以成就理想人格、实现德治天下的政治抱负为其最终归宿,三者之间具有同源异流与殊途同归的内在逻辑关系。  先秦儒家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都是针对人性问题而设的,由人性论出发,自然可以达到人性论与道德论的统一、道德论与政治论的统一。它在理论上昭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事关“治道”,它的起点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建立和加强相关制度,用制度的强制力量来保证道德教育的效果,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中实现人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先秦儒家从人性论出发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有理论上的阐释和建构,而且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它启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要重学力行,知行结合。同时,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人们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重视环境的习染和意志力的培养。

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人格

漳州师范学院

硕士

思想政治教育

黄艺羡

2013

中文

B222;D64

59

2013-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