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IL-21/STAT3及Th17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

徐毅晖
广东药学院
引用
【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患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尽管UC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最近研究发现,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存在 Th17增高,且IL-21/Stat3与Th17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维持的关系。针对UC治疗,目前主要以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这类药物效果多不理想,副作用多。慢性持续性、反复发作是临床治疗 UC的难点。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除应用于治疗与肾功能衰竭及血液系统有关的贫血外,近年研究发现 EPO还具有抑制凋亡、帮助血管修复、增强功能恢复、降低炎性因子产物、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故有必要深入探索EPO治疗UC机制,也有助于UC发病机制研究。本研究利用小鼠UC模型,探讨IL-21/Stat3及Th17细胞因子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EPO治疗对IL-21/Stat3及Th17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Th17在溃疡性结肠小鼠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in sodium sulphate,DSS)诱导小鼠急性 UC模型,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DSS模型组、生理盐水组(NS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地塞米松组(DXM组),每组6只。每天观察小鼠体重、大便、饮食等情况,第8天处死小鼠,取其病变结肠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学损伤评分及组织学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A、IL-21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黏膜Stat3的表达。  【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及地塞米松组小鼠症状较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有明显改善;血清IL-6、IL-17A、IL-21含量低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结肠黏膜Stat3表达较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  【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L-6、IL-17A及IL-21水平,下调病变肠道局部Stat3表达,阻断IL-21/Stat3自分泌环路,减少Th17细胞因子表达,从而调整细胞因子间网络平衡,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控制肠道炎症,达到治疗UC的目的,其疗效与地塞米松相当。

促红细胞生成素;溃疡性结肠炎;白介素21;Stat3因子;Th17因子

广东药学院

硕士

临床医学(内科学)

陈垦

2012

中文

R574.62

61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