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对甘遂毒性机制的研究

唐冰雯
广东药学院
引用
甘遂作为传统中药具有重要的临床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但其毒性和刺激性极大地限制了甘遂的临床应用,因此甘遂毒性的深入研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医药整体理论为导向,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传统毒理学指标分析及数据整合一体化方式,运用系统生物学理论,研究甘遂毒性模型下大鼠生物体液和组织中代谢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代谢应答与组织损伤的关系,从而揭示甘遂的毒性机制。  1H-NMR和模式识别分析表明给予甘遂后大鼠不同生物样品中内源性代谢物变化均与对照组大鼠具有显著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与血浆生化分析和组织病理学检验得到的中毒性表现具有一致性。与对照组相比,给予甘遂后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主要包括:(1)尿液中柠檬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甘氨酸,肌酸/肌酐的含量显著下降和氧化三甲胺(TMAO),牛磺酸,乳酸,苯丙氨酸的含量显著升高;(2)血浆中乳酸,丙氨酸,糖蛋白,肌酸/肌酐,丙酮酸的含量升高和脂类物质,羟丁酸盐,牛磺酸,不饱和脂肪酸,丙三醇的含量降低;(3)粪样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丙酸盐,乙酸,谷氨酸盐,赖氨酸,尸胺,酪氨酸,苯丙氨酸含量的升高和胆汁酸,琥珀酸,牛磺酸,葡萄糖含量的降低;(4)肝脏提取液中的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胆碱,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的升高,牛磺酸,甘氨酸,葡萄糖和糖原含量的降低;(5)肾脏提取物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赖氨酸,乙酸,蛋氨酸,肌酸/肌酐,苯丙氨酸含量的增加和谷氨酰胺,胆碱/磷酸胆碱,牛磺酸含量的降低。并且,机体中这些代谢的变化具有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  结合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进行分析,发现甘遂引起的代谢物变化能相应的引起机体代谢途径如三羧酸循环、糖代谢等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和脂肪酸代谢的紊乱,并提示肠道菌群存在失调的现象。并且这些代谢途径的紊乱和甘遂的毒性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可以全面监测甘遂毒性的产生、发展和累积的过程,整体阐述了甘遂的毒性作用,能够为中药毒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甘遂;毒性机制

广东药学院

硕士

药物分析

宋粉云

2012

中文

R285.1

83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