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课堂有效互动研究

侯元丽
华东师范大学
引用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只有通过互动过程才能进行。因此,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关乎学生的发展,课堂有效互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目前,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当前课堂互动现状为出发点,依托相关的理论基础,分四部分对论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理论、亚斯贝斯的生存交往论、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为课堂有效互动提供了哲学基础。群体动力理论以及符号互动理论使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对互动思想进行了解。在心理学领域,选取了影响课堂有效互动的三个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以及动机理论。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课堂有效互动的相关概念及课堂有效互动的特征。通过对互动、课堂互动、课堂有效互动三个概念的分析,指出课堂有效互动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进而推导出课堂有效互动的三个特征:公平性、动态生成性以及互动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第三部分是对我国课堂有效互动现状的探析。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课堂互动中存在形式化、不平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环境四个方面对影响有效互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参与度,教学内容是都具有适应性、是否具有情境性和开放度,课堂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堂有效互动的实现。第四部分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从三方面提出了实现有效互动的策略。要建立有效互动氛围,要从构建和谐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相信学生能力、几方面入手;要有效提问,可以搭建支架、适当追问,运用反问、打破思维定势,多激发学生提问,避免形式化走向;教师有效反思则以从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以及行动后的反思入手考虑。

课程改革;动机理论;课堂互动;知识结构;自我效能感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

比较教育学

王斌华

2009

中文

G423.07

64

2013-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