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青年超重女性穿着不同高度鞋常速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研究

单子罡
吉林体育学院
引用
本文以20名浙江红蜻蜓鞋业公司青年员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正常成年人 BMI指数划分标准为依据(24≤BMI<28超重、18.5≤BMI<24标准),将所研究的实验对象平均分为超重组和标准组。在红蜻蜓鞋科技实验室,应用Rscan足底压力测试鞋垫分别测得受试者穿着7cm、5cm和平跟鞋自然步速下行走时足底压力动态数据。对所取得的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数据比较结果,探讨不同BMI指数的青年女性穿着不同高度鞋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分布差异,为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力学规律的高跟鞋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鞋跟高度的升高,双侧足底支撑时间随着鞋跟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且肥胖组平均支撑时间大于标准组。提示出随着鞋跟高度的增高和体重的增加,行走的稳定性逐渐降低,因此足底支撑时间逐渐增高。2.人体穿着7cm、5cm和平跟鞋行走时在足底缓冲效果方面存在差异,但并无不可接受的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足底平均压力值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当足跟高度差异大于5cm时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足跟高度差异在2cm时其差异并不明显。3.足底分区压力结果显示,穿着不同鞋跟高度的鞋子行走时在足跟区域内压力随鞋跟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穿着高、中跟鞋行走时足底压力主要集中于前脚掌,而平跟鞋主要集中于足跟及足底中间区域。由前脚掌区域内压力对比知,前脚掌中心压力大于内侧和外侧压力。由足底各区压力大小对比得出,女性穿着三种鞋行走时其足底各区压力为:足跟区>前脚掌中心区>前脚掌内侧区>前脚掌外侧区>足中区。且随着鞋跟高度降低,前脚掌中心和内侧区域内压力与外侧区压力有较大的差异。两组实验对象足底各区压力对比分析得出,超重组各区足底平均压力均大于标准组。4.足底峰值压力及平均压强结果显示,两组女性穿着高跟鞋行走时,前脚掌的M3和M2区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足后跟H1和H2区域内的压强随着鞋跟高度降低而逐渐增高。以上数据表明,随着鞋跟高度的增加,前脚掌趾区第1、2、3跖趾关节处及大脚趾的压强变化显著。两组实验对象对比分析知,穿着同一高度鞋子行走时超重组各区压强均大于标准组。这种差异在足底前脚掌区域的M2、M3区尤为显著。提示随着体重的升高,穿着高跟鞋行走时前脚掌区域内的压强有着明显增大的趋势。足底冲量结果显示,在M3区域内冲量值变化较为明显,前脚掌区域内足底稳定性较差。5.足底压力中心轨迹显示,随着鞋跟高度的增高足底压力中心逐渐前移动,并且在前后方向的位移逐渐减小,跖骨区域主要承担着身体的重量。

青年超重女性;不同高度鞋;常速行走;足底压力分布

吉林体育学院

硕士

运动人体科学

冯玉蓉

2010

中文

G804.6

40

2013-06-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