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葛玲霞
杭州师范大学
引用
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是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要求。教师作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和专业表现。然教师成长的状态存在应然和实然的差距,所以论文提出应促进教师的应然状态的成长,克服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或发展停滞的现象,快速而成功地转型。那么,究竟何为文中所述“教师转型”?到底为什么要大力提倡教师转型?教师转型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原因影响了教师的转型?如何突破因素限制而促进教师快速有效的转型?这些是论文所要着重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探究了教师转型的本质内涵及其相关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所谓教师转型是指教师成长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厚,教学技能的不断娴熟,而产生的学徒型向师傅型教师,进而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过程,是从某一具有显著特点的阶段水平向另一阶段水平跃迁的过程,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的终极目的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教学行为上,也存在于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之中,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在内的综合体系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得到提升和改进,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理想不断成熟、创新与提升。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转型专门系统的研究非常少,而教师转型的相关研究却是内容庞杂、范围广,涵盖专家学者型教师的成长研究,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教师成长影响因素及成长途径和策略的研究,以及结合各学科对教师成长的研究,教师成长中某一素质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有助于教师转型研究,并为研究提供借鉴。  第二章着重讨论了教师成功转型的价值。认为教师成功转型,不仅能通过缩短教师“生存”周期、推进自我发展与更新、达成自我实现来促进教师个体的优质“生存”,而且利于优化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包括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知识能力的习得。除此之外,教师的成功转型还能引导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研究型文化。  第三章探讨了当前中小学教师转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的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包括转型意识“起伏”不定(即任教初期转型意识比较强烈,后期出现转型意识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转型行为时有缺位(涵盖学习行为、反思行为和科研行为的缺位)、转型过程中钟摆主义滥觞(即转型过程中,教学和科研只取其一的倾向)和转型能力的偏低(分别从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得以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第四章就教师转型迟缓与未竟的诱因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包括:教师发展目标设计有盲区(没有自我发展目标设计或者是偏差的目标设计)、对自我成长过程认知不当(关于合格教师存在错误的定位)、学思研的跟进不足(体现在严重缺乏学思研的意识、学思研行为的功利化和支持性条件失衡几个方面)、教师知识储备的结构性缺陷(主要从条件性知识不足、实践性知识匮乏和知识层次浅表化这三方面论述)以及病理场域的关系束缚(体现为“隔离主义”的作祟和“合作共生”的异化)。  第五章基于教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克服上述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索。认为要解决教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师快速有效的转型,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文章。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自我发展的生命性和幸福感,要催动生命体验、张扬创新意识、感受职业幸福。其次要注意理想追求与教学为本的统一,在任教初期能有自我发展的高层次的理想,更不能忽视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第三,要促进教师转型,校外深造和校本培训应同步,尤其应发挥学校优势,因地制宜,促成教师的转型。第四要关切教学反思与课题研究,使教学反思贯穿教师教学生活的始终,并利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反思品质的跃升。最后提出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促转”氛围,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育;教师转型;教学实践;师生关系

杭州师范大学

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

张伟平

2009

中文

G635.1

89

2013-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