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蒋寒
杭州师范大学
引用
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隐攻击性是指在缺乏意识监控或在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个体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内在可能性。对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攻击行为产生的机制。  本研究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对不同人群(中学生和未成年劳教人员)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内隐攻击性状况和特征,探索影响内隐攻击性的相关因素;(2)个体内隐攻击性被情境线索启动后,个体内隐攻击性与具体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个体内隐攻击性结构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攻击性行为的作用机制。(3)研究对内隐攻击性的干预和控制。期望能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本研究共由三个子研究构成,系统性地研究中学生与未成年劳教人员内隐攻击性状况、特征以及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变量(单亲与否)对其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程度,以及阈下攻击启动对少年内隐攻击性的激活作用。研究一,采用IAT实验范式,考察中学生和未成年劳教人员内隐攻击性的状况,以及家庭背景变量(单亲与否)对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程度;研究二,运用偏好判断组词法探讨中学生和未成年劳教人员内隐攻击性的特征;研究三,探讨阈下攻击启动对少年内隐攻击性以及外显攻击行为的影响。期望可以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工作,丰富青少年攻击性领域的研究。三个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IAT实验证实少年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隐攻击性,对攻击性有偏好。未成年男劳教人员的内隐攻击性得分高于中学男生;中学生被试的内隐攻击性独立于性别因素;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的中学生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存在显著差异。  (2)在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中,未成年个体偏好攻击性词,具有内隐攻击性的倾向;在内隐攻击性倾向下,中学生被试都偏好身体攻击,即内隐攻击性特征独立于性别因素;中学男生与男劳教人员在身体攻击词、言语攻击词平均数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3)实验证明内隐攻击性能被无意识地激活,并影响外显攻击性。在阈下攻击启动和阈下中性启动两种不同的条件下,攻击启动组被试与中性启动组被试对目标人物在“敌意”、“不友善”和“自私”三个人格维度的评估上呈现显著差异;在第三部分的AQ问卷测试中,攻击启动组与中性启动组在身体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和愤怒(Anger)这两个分量表上呈现显著差异。

少年群体;内隐攻击性;行为干预;人格评估

杭州师范大学

硕士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石向实

2009

中文

B842

50

2013-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