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东亚产品内贸易模式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徐璐璐
吉林财经大学
引用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亚地区的贸易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传统的产业间、产业内贸易都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实际上东亚最新出现的这种贸易模式是以产品生产环节分工为基础的产品内贸易模式。至此我们可以把战后以来东亚地区的贸易模式分成三个阶段:战后-20世纪60年代的产业间贸易模式;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产业内贸易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产品内贸易模式。  东亚产品内贸易的兴起也使得东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产品内贸易是一种基于产品内分散化生产的一种分工,因此,以产品内贸易为主导贸易模式的地区,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零部件进出口的情况,这无疑会使东亚的区域内贸易大幅上升。然而,这种一体化比率的增加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区域内进口的增加,而区域内出口的扩大却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了东亚区域内进出口的“非对称性”,致使该地区在出口上更加依赖区域外的贸易作为其增长活力的源泉,并且这种依赖性在过去10年来一直如此。  关于东亚产品内贸易兴起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东亚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开始,东亚地区开始出现了经济自由化的趋势,这为东亚产品内贸易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过程的进一步分离。“模块化”生产方式为价值链上增加了新的自然断点,使得产品生产价值链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不连续的生产阶段,从而使产品的模块设计、生产的外包和根据最低成本原则在整个区域内甚至全球内的重新布局变得更为可行,也使得产品内贸易成为了可能;第三,产品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不仅导致了产品生产的可分离性,它也导致了产品生产组织的变化,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生产开始被企业生产网络所取代。  东亚产品内贸易的模式的运行主要得利于这种贸易模式背后的三个运行机制:第一,生产网络和垂直专业化的发展;第二,产品生产分散化的边境控制及物流服务;第三,东亚生产体系的集聚和分散机制。正是这三种机制保证了东亚产品内贸易模式的有效运行。而随着产品内贸易模式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东亚的贸易格局也出现了全新的变化,东亚区域内的各国和地区的分工地位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东亚“新三角贸易”格局形成,中国成了东亚产品的组装中心和出口平台。  虽然中国在积极参与东亚生产网络体系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仍处于产品价值链的最底端,我们的发展是以低廉的原材料以及劳动力价格为基础所形成的高资源、高能耗为特征的投资、出口驱动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中国必须改变当前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亚地区;产品内贸易模式;非对称性;生产组织

吉林财经大学

硕士

国际贸易学

张晓明

2010

中文

F741.2

48

2013-05-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