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比较分析

田琦
吉林财经大学
引用
19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有了飞速发展,到2002年,两者间的总贸易额达到547.7亿美元,2004年更达到1058.8亿美元。东盟现在是中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成为东盟的第6大贸易伙伴。2002年11月4日双方签订《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建设“10+1”自由贸易区(FTA-Free Trade Area)的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而2005年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两者间的经贸关系发展有了更为确定的未来,预示着双边的经贸发展将是长期且可持续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中短期内,由于要素在产业间不能流动,自由贸易可能会使一国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存在失业和资本的闲置,从而意味着一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很高。但是,克鲁格曼等人认为,如果自由贸易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的加入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因此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模式分析意义重大。  由于学术界对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始终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导致伴随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发展,针对产业内贸易的争论从未终断。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一种“统计现象”,这种错误观念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究其根源在于:从理论角度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与从实证角度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不相统一。因此,若要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为构建一国贸易优势的理论基础,就必须对其理论根源进行探究,进而将其置于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通过这一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内贸易的优势与弊端,进而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现实意义的政策措施,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把理论研究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相结合起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产业内贸易;自由贸易区

吉林财经大学

硕士

国际贸易学

李建民

2010

中文

F743

42

2013-05-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