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连飞
吉林财经大学
引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污染治理不足,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质量的恶化;环境的污染又对人类健康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统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必须坚持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  本文主体内容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全文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本内涵及其相关理论。  第二部分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揭示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并分析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动态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绝大部分地区环境——收入关系位于环境曲线左半段;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变动对经济增长均产生负面效应。  第三部分运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为非DEA有效和规模收益递减;各项投入和产出指标在非DEA有效地区均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  第四部分根据经济监测预警理论,利用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别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进行测算和预测,构建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监测预警系统,进而监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预警结果表明,我国经济与环境复合系统总体呈不断趋于协调发展状况。  第五部分提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立监测预警评估机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本文的创新点包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理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背景下研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用Panel-Data模型验证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立与否,用因子分析模型和BP神经网络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独具新意。

生态环境;经济增长;效率评价;因子分析;BP神经网络;协调预警系统

吉林财经大学

硕士

统计学

马敏娜

2009

中文

C812

57

2013-05-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