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233601

清代黔东南地区交通地理与民族关系重构

杨春
中南民族大学
引用
黔东南地区向来是“不隶版籍”、“不奉约束”的“不籍有司”且大多“无土司管辖”地区,清王朝为了实现对该地区少数民族有效控制,通过一系列诸如改土归流、发展交通、建立城池以及移民等方式,最终将这一地区纳入国家版图。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导致该地区民族分布格局以及民族关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受到巨大冲击并重组。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对黔东南的历史沿革、山川、交通以及清代改土归流以前民族分布状况作简要介绍。改土归流以前,因受交通地理的制约,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布基本以清水江为界,汉族主要分布在清水江以北地区;而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清水江以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相对独立。  第二章主要对改土归流以后黔东南地区交通发展状况的介绍。改土归流以后,黔东南地区交通的治理全面加强,交通发展迅速,汉族人口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心城镇的兴起。  第三章主要介绍改土归流以后的民族分布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展开。这一时期,由于交通的发展和汉族移民的不断涌入清水江以南的以雷公山为中心的苗疆腹地;苗族的分布向四周扩散和搬迁;侗族也被迫往东和往南迁移。民族关系展开在方式和类型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四章主要介绍新的交通网对民族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影响。在政治上,交通的发展和国家力量的导入,使得该地区原本无“国家”意识的少数民族,被纳入到国家的体系当中。在经济上,打破该地区各民族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得到不同程度发展。在文化上,少数民族服饰、语言文字、传统节日、建筑以及姓氏等受到不断冲击。

清代;民族地区;黔东南地区;交通地理;民族关系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

中国少数民族史

闫天灵

2012

中文

K280.73

43

2012-1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