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225505

关联理论视角下《家》的变译研究

梁娇娇
曲阜师范大学
引用
关联理论在1986年由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提出,旨在从认知角度解释人们语言交际中涉及的问题。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提出言语交际的核心是寻找最佳关联并推理出交际者的意图。格特(Ernst August Gutt)将这一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去。他把翻译看作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组成的三元二次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在于实现最佳关联,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语接受者的期盼相吻合。中国学者黄忠廉对变译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变译理论,认为变译研究的意义在于“多快好省地、有的放矢地吸收国外信息”。两种理论都将翻译活动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强调对受众的关注,旨在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关联理论对言语交际的强大解释力和与变译研究目的的一致性,使得关联理论能够为变译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变译过程能够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得到充分的解释。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变译理论中的一种变译类型—改译为研究对象,将两者有机结合以拓展文学翻译研究的解释视阈,并以《家》的变译作为研究个案,对它的改译过程,尤其是翻译过程进行研究,看译者如何使改编后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与译语接受者的期待相吻合,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前言对《家》的内容和两种文体形式进行了介绍,然后介绍了变译理论、变译过程和变体之一的改译。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详细回顾了二十多年来关联理论在各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另外,还对《家》的研究以及英若诚翻译作品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三章详细论述了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关联理论的重要概念,还论述了关联理论、关联翻译理论与变译的关系,认为关联理论也能为变译研究提供指导。第四章作者从内容、形式和风格方面简要介绍了小说《家》的改编,然后对改编作品的英译进行了分析,认为译者充分把握作者的意图,考虑受众的认知语境,采用适合符合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获得最佳关联,实现交际的成功。第五章为结束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文学翻译;关联理论;认知结构;《家》

曲阜师范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刘爱华

2012

中文

I046

56

2012-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