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224914

清代湘西苗疆教育研究

张婷
吉首大学
引用
湘西苗疆在清代康熙四十三开始改土归流,接受中央政府派遣的流管直接管理。清廷除了大量驻军屯兵等强硬政治、军事措施之外,也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以资化导,以便更好的维护和巩固中央政府在此地的统治。湘西苗疆在政府拨款拨学田、屯防收入以及官绅捐助下,官学、书院和义学教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嘉庆以后,屯政对教育的鼎力支持,除了对官学和书院的资助,还在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兴办了一百多所免费的义学,并且给予生童各种膏火补贴、应试盘费和学业奖励,为贫穷的苗疆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大大促进了苗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是和内地汉民族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针对类似湘西苗疆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适当的倾斜照顾政策是必须的。嘉庆十三年开始,苗疆有边字号、田字号录取专额,并且严禁“冒籍”,切实保障苗疆士子的权益。这和我们今天的高校录取中民族优惠政策也是一脉相承的。清代湘西苗疆的学校教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量人才。有不少优秀的苗疆士子通过朝廷的科举考试进而成为政府官员或者教育工作者。苗疆学校教育的推广也笼络了一大批苗疆土著,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成为苗疆的最直接管理者和新秩序的维护者,“以苗治苗”,使得新的政治秩序得以确立和稳定。  在政府主导之下的苗疆学校教育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儒化为核心,有意识地不断地对土家族和苗族进行文化同化,希冀湘西苗疆这块化外之地知道“君臣之礼”,最终完全服从中央王朝的管理。此后,湘西苗疆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土著语言在逐渐消失,风俗习惯在逐渐改变,民族特色逐渐消退。这也给我们今天的民族教育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在学习融入主流文化——汉文化的同时又能够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本文通过呈现清代湘西苗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与教育的关系,并且对清代湘西苗疆教育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使人们对清代湘西苗疆教育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试图分析总结湘西苗疆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对湘西苗疆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和决定,同时教育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历史的进程。研究湘西苗疆的教育历史,不仅仅是了解湘西苗疆的历史,我们还必须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清代湘西苗疆教育的研究中寻找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我们今天社会中所遇到的民族教育的种种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寻求对策,促进我国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清代;教育事业;科举考试;文化同化;湘西苗疆

吉首大学

硕士

专门史

陆群

2012

中文

G40-092.49

52

2012-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