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224897

大庆地区石油开采前后生态环境变迁的文化成因分析

王楠
吉首大学
引用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大庆仍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之一,依然为我国的工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开采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大庆地区从原来的一片湿地草甸草原变成了如今的现代化城市,大规模的石油开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而且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大庆的油气资源储备总量呈下降态势,大庆的未来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未来油气资源彻底枯竭后,如何处置石油开采所留下的生态包袱,是一个足以引起世人关注的生态问题。  本文查阅了若干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走访了参加过当年“石油大会战”的老人,探访了如今仍工作在石油战线上的工作者,并深入草原,与当地蒙古族牧民一道促膝长谈,他们的回忆和切身感受,都见证了大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变迁。在此基础上,对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整理,从水文环境、野生动植物、风化壳、泥炭层等几个方面入手,将大庆地区石油开采前后的生态环境进行纵向比较,初步探析大庆地区石油开采前后生态变迁的文化成因。  大庆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忧心。水资源短缺,野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锐减,脆弱环节风化壳和泥炭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石油资源的开采引发了其他资源的破坏,也带来了大量的综合性污染。本文以规避脆弱环节,缓解不可避免的风险,弥补资源的不足这三个基本内容为序,对大庆地区生态变迁的文化成因展开讨论。究其文化成因主要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生态冲突和文化间的对话不畅。受国际国内形势所迫,开发初期的社会氛围无视当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存在,也无暇顾及灾难性的生态后果。对一种生态系统的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庆地区原是蒙古族的游猎地,当地延续了数百年的蒙古族的生存优势是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可替代的,在没有对当地生态脆弱环节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现代科学技术的盲目介入往往会产生生态的负效应。大庆的生态退变应当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在生态问题上,必须尊重当地民族的知识和智慧。  大庆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伊始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采,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对由此而产生的始料未及的生态退变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做的就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探讨,探明大庆生态退变的文化成因,整理和解读那些具有生态维护价值的蒙古族的生态知识和技术。着眼于未来,再造一个生态和谐的大庆,使大庆不仅因为它能够开采石油,更因为它能够重建美好的生态而享誉世界。

石油开采;生态变迁;文化冲突;民族知识

吉首大学

硕士

民族学

杨庭硕

2012

中文

X24

55

2012-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