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对十七世纪荷兰称金题材的比较研究

王小丽
中央美术学院
引用
宗教信仰与世俗财富之间一直存在着吊诡现象,二者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本文尝试从十七世纪荷兰的称金(称量金属货币或珍宝等)题材入手,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明确题材意义的指向,探寻这一问题在图像这一方式上的解决之道。此时期,荷兰在经济与宗教上皆迎接了巨大变革,称金题材即可视为反映这一全局之窗口。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放在称金题材流行的16世纪到17世纪中后期,并以集中出现的17世纪荷兰的称金图像作为考察对象。  本文提出,从十六到十七世纪,绘画中的称金者形象产生了从“罪人”到“公正、正义之化身”的转化,这一变化的原因与新教伦理精神的影响有关。一方面,“天职”观为世俗社会的获利行为提供了一定的道德支持,而加尔文教中预定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称金者形象的刻画,使之更接近于“上帝的选民”。另一方面,入世禁欲主义的观念,使理性成为了称金者的特质。本文对17世纪中后期,表现女性家庭榜样、表达“虚空”主题的称金者图像进行分析,力图驳斥认为称金题材表现的是“贪婪”的观点,通过多层次的比较揭示题材的多义性,突破以偏概全的理解。本文旨在说明,称金题材反映出,荷兰人在信仰与财富之两难困境中找到的第三条路:一方面在现实意义上对财富与获利进行了开许,另一方面又在终极追求的意义上对此进行了否定,两方面共同存在、兼容,并抵达了平衡。

十七世纪;荷兰;称金题材;宗教信仰

中央美术学院

硕士

美术学

远小近

2012

中文

J209.563

33

2012-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