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210784

当代“80后”题材影视作品发展研究

聂艳艳
山东师范大学
引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随着80年代人的成长与成熟,随着1981年出生的第一批80年代人士逐渐步入“三十而立”之年,“80后”这一名词也开始被人们渐渐提及与熟知.并且,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载体的兴起,出现在电视荧幕、电影屏幕、网络视频上的反映“80后”特质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让观众津津乐道的精品.包括被誉为第一部反映“80后”年轻人爱情工作生活的电视剧《奋斗》,之后陆续推出的与之并称为赵宝刚导演“奋斗三部曲”系列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以及反映“80后”房奴生活的《蜗居》,反映“80后”裸婚生活的《裸婚时代》,还有2012年新上映的反映“80后”婚姻家庭生活的电视剧《经营婚姻》、《AA制生活》等,都从不同角度对“80后”这一特殊人群的工作、生活、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展现.除了数量较多的电视剧作品,电影作品《80'后》、《奋斗》、《失恋33天》,以及让无数“80后”“内牛满面”的网络视频作品《老男孩》、《父亲》等也是“80后”题材影视的代表作品,同样在观众心目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反响.  “80后”是一个新名词,出现于本世纪初,最初指的是出生于本世纪80年代的一批新锐作家,后来演化到指整个80年代的人.就此,作者查阅了大量相关书籍、期刊以及网上相关资料.发现学术界理论界对于“80后”的相关研究还只停留在文学、社会学或者心理学层面.而关于“80后”题材影视作品的研究,相关论著还比较少,或者只是针对其中某一部作品进行的类似于影视评论的分析与鉴赏.而像本文这样,将“80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创作的一大类题材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的论著,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与新意.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章绪论部分讲述了“80后”的概念由来,分析了“80后”的群体特征,并且对“80后”题材的影视作品做了定义:即反映“80后”群体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精神风貌等各个方面的影视作品,其中包括电视作品,电影作品,网络视频作品等.  第一章分析了“80后”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创作状况,具体包括电视剧作品、电影作品以及网络视频作品的创作三个方面.  第二章从聚焦“80后”人群最真实的生活状态、“80后”影视作品的主流价值取向、符合“80后”特点的影视包装以及针对“80后”人群的适时营销四个方面分析了“80后”题材影视作品繁荣发展的原因.  第三章分析“80后”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包括创作内容,创作主题,创作语言特点以及“80后”影视作品对于女性主题意识的增强.  第四章反映了“80后”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部分作品脱离“80后”的生活实际,不接地气以及对农村“80后”的忽视等方面.由此作者希望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更加深入地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扩展自己的创作素材来源,并且多多体现对农村“80后“的关照.  经过时代的打磨与砺练,“80后”一代人已经逐渐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而“80后”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引导“80后”一代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与期望,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梳理,能够给予“80后”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的指导与借鉴,进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影视作品.  

80后题材;影视作品;电视剧;创作语言;观众心理学;影视评论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

广播电视艺术学

梁晓江

2012

中文

J973.2;J905

72

2012-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