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208787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王美萍
山东师范大学
引用
既有大量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存在密切联系,然而其内在联系机制,即二者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尚不清楚。心理社会学研究通常简单假定亲子关系是因,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是果。根据发展系统论、个体发展唤醒模型和发展情境论的观点,个体遗传特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因,会通过影响其所处的环境进而影响自身的发展。以收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定量行为遗传学研究发现遗传与环境因素(包括共享和非共享环境因素)对二者的联系起调节作用,但其中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测量指标,所以无法深入探查遗传与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联系的。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发展,为系统揭示遗传基因、环境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在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能。精神病学、药理学与遗传流行病学等领域已对基因在双相障碍、重度抑郁、多动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等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诸多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但是来自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以正常群体青少年为样本的研究十分匮乏,目前也尚未见到运用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揭示遗传与环境因素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联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采用横断研究设计,综合运用心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系统考察了遗传与环境因素对正常群体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联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心理社会学分析;2、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分子遗传学分析,该部分研究内容又包括:(1)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2)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影响;(3)遗传与环境因素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联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首先运用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攻击行为分量表(?=0.82)、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0.87)、亲子关系问卷(?=0.73-0.93)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0.91)对715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测查;第二步,根据攻击行为或抑郁得分筛选出两端各10%的被试构成攻击行为或抑郁高分组和低分组,并请班主任老师根据经验对被试的分组进行评定,剔除分组结果与老师评定不一致的被试,最终共筛选出208人(高攻击组65人,低攻击组88人,高抑郁组59人,低抑郁组68人);第三步,对筛选出的208名青少年采集唾液样本提取 DNA,利用美国 Sequenom公司的MassARRAY系统对14个候选基因位点进行SNP分型。  运用SPSS17.0、SHEsis和MPLUS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亲子关系的各个测量指标与青少年社会适应(攻击行为和抑郁)均存在显  著相关。  2、正常群体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具有遗传与环境基础,遗传与环境因素独立并协同作用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遗传基因作用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路径较为复杂,既存在某特定基因的效应,也存在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身特征(如性别)对遗传基因的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某些基因类型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依赖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条件。  3、正常群体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亦具有遗传与环境基础。单基因位点多态性对亲子关系无显著影响,但某些基因位点多态性对亲子关系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青少年的性别与环境因素对某些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亲子关系之间的联系具有调节作用。  4、遗传与环境因素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同时控制遗传基因与负性生活事件的效应时,亲子关系,特别是亲子暴力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联程度显著降低。  5、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途径是多样的,遗传基因与/或负性生活事件或者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具有独立影响,或者通过影响亲子关系而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  本研究证实了遗传与环境因素在正常群体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发展中的作用,并描绘了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机制。这有助于深化既有关于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认识,能够为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同时本研究也说明了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以发展系统观为指导,结合并运用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新技术、新发现考察正常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子关系;青少年;社会适应;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山东师范大学

博士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张文新

2010

中文

B844.2

160

2012-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