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207451

伏拉索夫《古拉格群岛组曲》分析

于佳
山东师范大学
引用
由伏拉索夫创作的大型手风琴曲《古拉格群岛组曲》是一首具有深远社会背景与政治意义的史诗性作品,该组曲以其丰富的音响效果和深邃的音乐内涵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逐渐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并成为手风琴乐曲中的优秀典范。此曲根据类似同名的小说,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世界文学名著《古拉格群岛》创作而成。作家索尔仁尼琴曾在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出版的这部140万字的长篇巨著《古拉格群岛》,是他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作曲家伏拉索夫在《古拉格群岛组曲》中以其独特丰富的音乐语言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这部世界文学名著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主题。这部组曲中所蕴含的社会与政治主题以其绝对的新颖性而成为近年来众多手风琴演奏者在音乐会和比赛中的保留曲目。  彼得洛维奇·维克多·伏拉索夫不仅是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家,还是当今国际优秀的教育家、作曲家,他的作品涉及小型歌剧、儿童剧以及电影、艺术片和电视剧的配乐,但是他更热衷于在他最喜欢的乐器――巴扬手风琴上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曲调优美、性格鲜明、手法精妙、风格多样,完美地展现了手风琴独有的特性与气质。在国际国内重大的比赛以及巴扬手风琴和键盘式手风琴音乐会上,都可听到他的作品,尤其爵士风格的作品如低音三部曲《爵士低音》、《回旋低音》、《音乐会低音》等更在同类手风琴作品中独树一帜。其中伏拉索夫创作的《古拉格群岛组曲》以其宏大深刻的历史题材、真实震撼的旋律和音符中所蕴含的强烈民族情感而成为了史诗性作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组曲共分五个乐章,在内容上再现并深化了文学原著中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五个场景,分别是:《边境》、《押解途中》、《对白》、《伐木》、《监狱长和小人物》。本文将从六个部分对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第一部分是引言。这一部分主要从《古拉格群岛组曲》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等方面入手,结合文学原著进行总体把握。  第二部分对伏拉索夫的生平及其创作特色进行介绍。分四节来做详细的阐述:第一节是作曲家生平简介;第二节介绍作曲家关于巴扬音乐创作的几个阶段;第三节涉及了作曲家一些其它方面的创作领域;第四节对《古拉格群岛组曲》创作的社会背景进行设想。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这一节将详细对《古拉格群岛组曲》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方位音乐本体性分析。首先对组曲体裁的特点进行说明,其次分乐章对作品的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力求发掘其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的特点以及各乐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部分是演奏技术要点分析,主要根据笔者自身的演奏经验,对作品在音乐处理、技巧运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演奏提示。分五节来进行阐述:第一节是变音器的使用与表现;第二节是风箱的各种运用;第三节是不同刮奏的演奏提示;第四节是演奏技法中的音响模仿;第五节是对键盘琴和巴扬琴在此曲演奏中技法的不同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是《古拉格群岛组曲》中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结合文学原著和音乐作品本身,对两者做一相对应的比较与分析,找出两者的共鸣点;二是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浅析。  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本曲的研究价值。  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演奏者对《古拉格群岛组曲》这部作品不仅从音乐上而且从文学角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以此为突破点在对“古拉格现象”、“大清洗运动”、“斯大林个人专政”等前苏联历史名词进行初步的了解后,能够用更加冷静理智的头脑去分析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世界巨著《古拉格群岛》,并对伟大的苏联人民在极权主义统治时期畸形病态的环境中和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下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道义力量有更加透彻的体会,从而在演奏中达到技术与感情的完美结合,更加深刻准确地演绎诠释本作品。

彼得洛维奇·维克多·伏拉索夫;俄罗斯作曲家;手风琴乐曲;《古拉格群岛组曲》;创作风格;曲式结构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

音乐学

陈一鸣

2010

中文

J624.3;J605

71

2012-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