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202879

论鲁迅的怀乡

江海洋
安徽大学
引用
鲁迅对其故乡的感情极其复杂和特异,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他怀乡的内容又有所不同,在他的作品中也各有表现,并最终由自然的怀乡情感、文化怀乡上升到精神怀乡,形成独特的怀乡理念。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不是没有快乐,但由于家庭的变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遭遇使他对故乡产生强烈的憎恨之情。在他离开故乡求学的少年时期,他对故乡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在对故乡的憎恨中又包含着对故乡的自己亲人的深深眷恋。鲁迅在日本的七年中,他的怀乡情结主要是在对亲人有所不满的眷念之外,更增加了一种对祖国的热爱,极其热烈地表现为一种“屈原”似的爱国情怀。同时,他在此时又受到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尼采的进化论的伦理观”,这正是为他后来形成独特的怀乡理念进行了理论储备。在留学归来后在故乡的两年生活以及在北京的初期生活中,鲁迅以抄录辑校古书的形式,尤其是通过对越文化精髓的“寻根”的形式,进行着一种文化怀乡。此后,鲁迅成了名作家,并且他的作品与他的故乡密切相关,但此时他在作品中已逐渐超越了传统的怀乡情感和文化意义上的怀乡,而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从而在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对中国怀乡传统极有意义的怀乡理念。他的怀乡理念具有“反讽”的哲学特性,是以“走”的过程代替了“走”的路途和目的。深刻地说他所怀的“乡”是“无”。而这个“无”又不是虚无,不是没有。由于是永恒的“走”,所以每一步都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只要是执着地“走”的人,则无论是回忆过去,还是悬想将来,都是无可非议的。“走”的人的生活是浑然一体的,他本真地面对着一切,即使是一般受轻视的“日常生活”,其实也是和通常所谓的神圣事物没有什么两样。鲁迅的这一理念是顺西方哲学发展的流趋而下的,对打破东方的偏向“静”的稳定保守的文化传统意义极大,具有极高的哲学品格。

鲁迅;文学创作;怀乡情结;爱国情怀;民族文化;哲学品格

安徽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文彬

2008

中文

I210.96;I041

46

2012-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