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1847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书信体小说研究

梁婉妮
西北师范大学
引用
书信体小说是“五四”到20年代末期颇为兴盛的一种文体形式,然而,它的独特魅力并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从现有的中国现代书信体小说的研究来看,研究者要么是对个别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缺乏整体的关照;要么是对中国现代书信体小说发展概况的梳理,缺乏深入切实的剖析。本文结合变革时代的精神状况和社会心理,以自我意识为切入点,探讨了从“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到20年代末革命文学的兴盛期间书信体小说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书信体小说的产生、发展以至最后的衰落,是与作家自我意识变化密切相关的。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自我的觉醒与书信体小说的兴起”。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自我意识觉醒的作家将“自我”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文学形式因适应作家表达的需要而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就小说而言,与旧小说相比五四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及叙事结构上发生了转变。中国现代书信体小说正是作家在借鉴西方书信体小说的基础上为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形式,其特有的文体特征和易于掌握的优势受到刚刚觉醒的青年作家的青睐,使作家自我表达的愿望得以实现。   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自我的认知与书信体小说的形象塑造”。作家在利用书信体小说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时,不仅塑造为追寻个体自由走上反抗之路的“自我”,而且塑造了在传统与自身局限的束缚下忏悔的“自我”,以及在“自我”觉醒之后徘徊在歧路的苦闷的“自我”与迷惘的“自我”,这些“自我”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作家的精神世界。   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自我的变异与书信体小说的衰落”。作家虽然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与权利的重要,但在现实的重压之下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了自我的实现,在社会时代风潮的影响下,中国青年作家走向社会革命的道路。作家自我意识的转变带来了文学观念的变革,以工农大众为表现对象成为作家的共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书信体小说只好淡出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舞台。

书信体小说;自我意识;文体形式;社会心理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郭国昌

2008

中文

I206.6;I207.42

2012-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