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158904

转型期E镇农村初中师生冲突问题研究

谢丽生
安徽大学
引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基础之上形成的,师生交往是师生关系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在学校众多教育教学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将有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心智的培育和心理的健康;对教师而言,将有助于促发工作热情,增添工作动力;对学校来讲,有助于文明、和谐校园环境的创造、良好、有序的人际交往模式的形成和健全、健康人格的塑造。但反观我国学校目前的师生关系现状,笔者却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长久以来,由于受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人们普遍强调“师道尊严”,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在这种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便逐渐地形成了在学校教育中,人们极度推崇“控制—服从”式的师生之间的交往模式,要求学生单方面的“绝对服从”,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最高行为准则。可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转型期以来教育教学实践却显示出这种传统教育观所带来的弊端。一方面,它严重削弱和剥夺了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和积极进取心,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学生也因此对教师产生了不满和“怨恨”,抵触性的情绪在学生思想中较为严重,这使本应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得紧张,造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状态,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校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研究师生冲突这一现象,笔者选取了E镇B初中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用质和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对E镇B初中的田野工作,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无结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如下农村师生关系现状:   1.在农村初中,师生冲突比较普遍,师生对此感受各有不同,教师对师生冲突的感知和敏感远远超过学生。   2.现实性冲突在师生冲突中占得比列较大,但同时非现实性冲突也占有一定比例。   3.师生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彼此缺少思想交流,从而造成师生间感情隔阂和冷漠。   4.师生冲突对教师的心灵负面影响尤为严重,教师对自己曾经选择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后悔。   5.师生对理想的师生关系认可度基本一致,现实的师生关系却迥然不同。   以上调查现状表明,师生对该校当前的师生关系并不满意,教师对当前的   师生关系尤为不满。   从表面上看,师生冲突的发生是由于学生对教师严格管理的对抗心理,事实上师生冲突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师权威的衰落。引起教师权威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还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公民社会的初步形成,世人的思想观念、思想认识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希望教师的权威从“传统权威”向 “感召权威”转换。而当前农村初中教师,不愿接受这一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仍过多地依赖传统权威对学生进行管教,从而引发了家长和学生的不满,激起了学生或明或暗的“反抗”;同时,知识传播信息化也削弱着教师的知识权威。调查表明,在不少知识方面,教师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先学于学生,而是和学生同时接触和学习,甚至后学于学生,造成了教师“传道授惑”神圣光环的暗淡。更值得一提的是,媒体的过度渲染甚至妖魔化转型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对教师的声望造成了负面影响,使教师的权威光环进一步受到损伤。同时,学校制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以及以升学和考试分数为中心的评加取向加剧了师生之间的冲突。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家长由于外出打工,导致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由此引起的责任转移,使学生的行为缺少监督,养成了不良个人习惯,加剧了学校师生冲突的发生。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应对师生冲突的建议:   1.教师要切实理解“安全阀”机制,正视师生冲突。偶尔发生的师生冲突能够暂时释放师生双方的“敌意”情绪,避免更为激烈的师生冲突的发生。从而使师生关系保持良性的互动状态和动态的平衡。   2.转换教师权威,构建新型教师权威。命令——控制式的教师权威导致师生冲突频繁发生;因此,教师要坚持用其品格的、才能的、知识的和情感的力量去影响学生,构建新型教师权威。   3.加强师生沟通,化解师生冲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沟通立场应该从自我立场转移向学生立场,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从而有效缩短心理距离,减少师生冲突爆发的机率。   4.深入了解学生亚文化,整合文化差异。农村初中教师应该对初中生这个群体的亚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其特征,试着去理解、欣赏和接受学生的亚文化,为师生沟通扫去障碍。   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学生,以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

冲突;师生冲突;表现;原因;对策

安徽大学

硕士

社会学

范和生

2010

中文

G635.6

2011-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