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158130

翻译与性别——《名利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

陶书敏
安徽大学
引用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男性声音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性属差异置于现代翻译研究之中,其性别视角进一步增强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生命力,为现代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崭新的视角。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女权运动背景下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语言是可操纵的,是反击父权意识的工具之一。翻译则成为执行女权主义者用来执行此作用的手段之一。许多西方女权主义学者通过翻译女权主义著作、发掘并翻译女性文学杰作,重新创作并改动男性意识文本等手段宣扬女性主义理念。女性主义进入了翻译研究领域,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由此产生。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自兴起就引起颇多关注,在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起巨大反响。中国译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左右才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了比较多的引介,因此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翻译理论的多元化研究中并未充分展开,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论文在梳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单独列出了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gender)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社会性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社会性别角度简要分析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威廉 萨克雷的长篇小说《名利场》, 并从原作中节选出体现作者社会性别意识的例子,结合男性译者荣如德、女性译者杨必、谢玲三个译本中相应的性别化处理方式,以期从个案研究中探讨译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并结合中英父权文化在对待两性关系上的相似点,进一步探讨三位译者各自性别身份以及性别意识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在此个案研究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性别立场和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社会性别意识,本文作者发现杨必和谢玲在不影响原文信息传达的前提下对原作者男性口吻的改动是译者性别意识的体现和积极运用。通过运用性别视角进行的比较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双性同体才是翻译的理想状态,即译者应该自觉运用社会性别意识,根据实际翻译需要自觉转换社会性别身份,真实再现原作语言蕴涵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社会性别身份;社会性别意识;《名利场》

安徽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周方珠

2010

中文

I046

2011-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